良性贫血有别于恶性贫血,前者是由于缺铁,使血红蛋白(血色素)合成减少,但红细胞不低。后者是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因子,使幼稚红细胞在发育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出现障碍,细胞的分裂受阻,形成畸形的巨幼红细胞,并伴有神经症状(神经炎、神经萎缩)。
1、血常规检查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MCV、MCH及 MCHC)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
综合分析贫血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发病机制,从而作出贫血的疾病诊断。
首先应与红血病相鉴别,后者用维生素B12治疗无效,且幼稚红细胞形态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在再发期病例常有溶血现象,应注意与其他类型溶血性贫血相区别。病人有食欲减退、胃游离盐酸缺乏,尚需与胃癌相区别;但须注意,本病可为胃癌的前期。
1、巨幼细胞性贫血。
3、周围神经变性与脊髓联合变性。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周围神经变性引起肢体麻木感或感觉异常,脊髓后索变性引起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弱,位置觉紊乱,反射亢进与肌张力增强等。神经系统症状可为本病的突出表现,甚至病人被疑为周围神经炎或多发性硬化而首先就诊于神经科。
对由营养不良、婴儿期、妊娠期的恶性贫血患者,可选用叶酸治疗,成人1次5~10mg,儿童1次5mg,1日3次,同时辅以维生素B12肌内注射1次0.5~1.5mg,口服每日1.5~4.5mg。对药物引发的贫血,合并应用甲酰四氢叶酸钙静滴治疗,1次1mg,1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