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重度黄疸常见病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隐性黄疸:17~34,轻度黄疸:34~170,中度黄疸:170~340,重度黄疸:>340。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3、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4、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检查

体格检查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实验室检查

生化学和免疫学的癌瘤标志,如癌胚抗原(CEA)、CA19-9、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有助于癌性阻塞的病因诊断,但均非特异性。血液:血清 转氨酶一般无明显增高,在伴有继发性肝细胞损害时可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在完全性胆道阻塞时,可达510/μmol/L(30mg /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黄疸常呈进行性加深,但由壶腹癌所致者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 有短暂的减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胆固醇(胆汁酸和脂蛋白-X(LP-X)等均有显著增高。尿: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 性,尿胆原减少。

影像检查

腹部X线平片、胆囊和胆道X线造影、腹部B超和腹部CT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诊断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尽管都表现为黄疸,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通过以下的特点可以识别的。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深,且有以下这些特点:

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

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

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

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但小于12mg/d1。如果孩子的黄疸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即不必担心。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给黄疸的诊断造成了困难。但病理性黄疸有一些特征与生理性黄疸不同:

①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

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

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⑤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

因此,当孩子出现黄疸时,如有以上5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这样就能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以便及时治疗。

预防

应以清淡为主,不宜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高蛋白低脂肪的摄入为主,如牛肉、鱼等;平时可以多吃黑米、高梁、糯米等有助力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吃水果等含维生素多的食物。

要做到不吸烟、不喝酒,日常生活也要有规律,最好不要熬夜,不要过度劳累,坚持锻炼身体。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腹痛伴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