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但随着结石增多、增大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堆积或上下移动,常累及肝总管。胆总管结石的含义实际上应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
目前研究结果认为这种结石的生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滞、胆道寄生虫病有密切关系。结石外观多呈棕黑色、质软、易碎、形状各异、大小及数目不一。有的状如细沙或不成形的泥样,故有“泥沙样结石”之称。这种结石的组成是以胆红素钙为主的色素性结石。经分析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胆绿素和少量胆固醇以及钙、钠、钾、磷、镁等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在矿物质中以钙离子的含量最高并易与胆红素结合成胆红素钙。此外尚有多种蛋白质及黏蛋白构成网状支架。有的在显微镜下可见寄生虫的壳皮、虫卵和细菌聚集等。
1、病史中具有反复发作性剑突下或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和黄疸等症状,呈波动状态。
2、有程度不同的皮肤、巩膜黄染,多有剑突下或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可有胆囊肿大、肝肿大并有触痛。
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可有梗阻性黄疸的检验表现,血胆红素定量(尤其是直接反应胆红素)增高且常有波动,肝、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病程长者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尿三胆中尿胆红素升高。
4、静脉胆道造影、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ERCP、CT等检查,显示胆管扩张,有结石影。可有胆总管下段部分梗阻、排空迟缓征象。
5、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胆管内有结石。
6、核素扫描可显示胆管狭窄、扩张及梗阻部位,有助诊断。
1、传染性肝炎:患者有传染的接触史。在出现腹痛和黄疸以前常有明显的先驱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其腹痛为肝区的钝痛,黄疸出现迅速而消退比较缓慢,程度深浅不定,范登白试验呈双相反应。本症患者起病初期即有体温升高,但白细胞之增减不定,而淋巴细胞常有增加。肝功能试验在病变初期即有明显减退,颇为突出。
2、胆道蛔虫病:患者年龄一般较轻。多在30岁以下。发病突然,绞痛剧烈,有阵发性加剧且有特殊钻顶感。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常可吐出蛔虫。黄疸一般多不明显,除非至病程之晚期,通常亦无寒战发热。腹肌强直和腹壁压痛也多不显著。
3、胰头癌:患者年龄一般较大,多在50岁以上。发病隐晦,往往先出现黄疸而后方伴有腹痛(以往无相似的腹痛黄疸史)。黄疸属进行性,可发展至甚深程度而无波动表现。其粪便因缺乏胆汁呈灰白色后,将始终为陶土状,尿中尿胆素原也常为阴性,因阻塞往往是完全性。腹痛不常有,有腹痛者多为上腹部的持续性隐痛,往往向后背牵涉。
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发生胆道梗阻,表现为黄疸时,应禁食,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和抗炎治疗。疼痛减轻时,应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用高糖流质饮食,如玉米汤、藕粉、豆浆、菜水、果子汁、蛋白水、枣泥汤、桂圆汤等。慢性期患者饮食选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全日摄入脂肪量限制在20-30克(包括副食中的脂肪及烹调油),并将脂肪分散在各餐中,不可集中一餐,避免造成脂肪过多,诱发胆绞痛、胆囊炎发作。胆管有阻塞时,患者可能伴有发烧、黄疸,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底于300毫克,为此可食鱼、牛肉、瘦肉、鸡,禁食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肝、肾心、肚、肺、脑、鱼子、动物脂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