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大便呈棕黄色,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大便中夹杂着一种胆红素的关系。若大便呈褐色,属于不正常现象,有可能是饮食上出现问题,或者是患有痢疾或肠梗阻等疾病。若大便呈深黄色,多见于溶血性黄胆,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黄胆。常伴有溶血性贫血,若大便呈黑色大便(因黑如马路上的柏油色,又称柏油样便),常见于消化道出血大便。但是,食过多的肉类、动物血、肝脏、菠菜,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碳等,粪便也可呈黑色,应加以区别。
若大便呈深黄色,多见于溶血性黄胆,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黄胆。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痢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1、隐血试验: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分解破坏以至显微镜下不能被发现,故称为隐血(OB),现多用特异较高的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OB呈阳性,甚至强阳性。但此试验应排除食物或药物因素所致假阳性,必要时可禁食动物内脏、血、瘦肉及绿叶菜3天后复查。
2、粪胆素定性试验: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粪胆素(又称尿胆素)。粪胆素能与汞结合成红色化合物,红色深浅与粪胆素含量成正比。溶血性贫血时呈强阳性,胆总管梗阻时呈阴性反应(不显红色)。
1、大便灰白色,同时孩子的白眼珠和皮肤呈黄色,有可能为胆道梗阻或胆汁粘稠或肝炎。
2、大便黑色,可能是胃或肠道上部出血或服用防治贫血的铁剂药物所致。
3、大便带有鲜红的血丝,可能是大便干燥,或者是肛门周围皮肤破裂。
4、大便为小豆汤样,可能为出血性小肠炎,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早产儿。
5、便淡黄色,呈糊状,外观油润,内含较多的奶瓣和脂肪小滴,漂在水面上,大便量和排便次数都比较多,可能是脂肪消化不良。
6、大便黄褐色稀水样,带有奶瓣,有刺鼻的臭鸡蛋味,为蛋白质消化不良。
7、大便为蛋花汤状,泡沫多,酸味重,量多,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8、大便次数多,量少,绿色或黄绿色,含有胆汁,带有透明丝状粘液,孩子有饥饿表现,为奶量不足,饥饿所致;也可能是腹泻。
9、大便粘液性,鼻涕状并带血,多为痢疾。
1、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
2、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
3、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减少热气上火的食物。
4、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让水在肠胃振动,加强通便作用。
5、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
6、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7、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