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们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情绪性疾病,而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他们不懂事,“心病”是摊不到他们头上的。但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心病”同样可以缠上小儿。精神性腹痛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腹痛多因情绪波动而发生。
症状:腹痛无固定部位,也无明显压痛点,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程度可轻可重。常伴有紧张不安、失眠、头痛等症状,多发生于神经质的婴幼儿。
精神性RAP似乎与紧张,忧虑或抑郁有关。它的病理生理还不清楚。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是相对的,对RAP敏感的患者似乎很容易紧张,可能是由于家里的事情(如最近生病,经济问题,分离和丢失)或学校的事情(如担心自己的表现,与教师和同学间的相互关系)。RAP本身又因新的问题(如经常的缺席,被同学孤立)或与以前存在的问题相混合(如同胞间的对立)更加引起紧张。
病史了解应从初次疼痛发作开始,疼痛的频率,性质,部位;与饮食,排便,排泄的关系;各种治疗的结果(如改变体位,家庭治疗,OTC或处方药物的治疗)。从父母(或其他照料孩子的人员)处取得的资料也有帮助。他们对腹痛发生及如何发生的不同意见,有助于观察家庭状况对患儿的影响,并且可以有助于提供一种使家长也满意的腹痛处理的方法。强调父母一起参与在疼痛突发,持续,克服中的潜在作用。
精神性RAP缺乏持续的肠道症状,发热,体重减轻或生长迟缓。然而这些表现不是特定的。常见的相关症状有头痛,头晕(非眩晕),面色苍白和出汗。疲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和肢体疼痛也比器质性或功能性RAP少见。精神性RAP的社会心理特征包括不成熟,过分依赖父母,忧虑或抑郁,恐惧,紧张和过分挑剔。常常由于孩子在家里的特殊地位(如为独生子女,同胞中最小,在众多同胞中是唯一的男孩或女孩)或由于疾病问题(腹绞痛,喂养困难),父母常把这些孩子当作特殊人物看待。父母对孩子常是过分关切,溺爱,言听计从和全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应注意任何可能的诱因(如疾病,家庭不和,父母分居或死亡,上学引起的紧张);第一次发作获得的好处(由于疼痛儿童避免了什么)或再次发作获得的好处(由于生病获得的社会心理收益)的证据;以及儿童的人格特征。学校的记录可以揭示疼痛对班级中每天活动的影响。
家族史中常有慢性躯体性不适或疼痛,消化性溃疡,头痛,"神经质"或抑郁病患者。家族史还应包括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在相近年龄时患过的相关的疾病或类似的问题。大多数病儿开始时并无体征。在作出诊断之前,在疼痛发作时应充分观察和检查有无腹胀,以免疏漏任何器质性病变的体征。除了触诊时脐部不适外,常无其他体征。对小年龄儿童,全身体格检查应在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并给他们检查做得仔细而彻底的印象。如果是青春期或大龄儿童的不适,应有同性别的父母参加检查。
在初次就诊和随后的随访中,儿童和家长应记录下任何一次的疼痛,包括它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促发因素;饮食;排泄;以及进行的任何治疗及其结果。这些记录常可揭示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对疼痛的夸大表现,有助于诊断。一旦诊断确定,应避免反复检查,免得病儿特别注意或夸大那些体征,或暗示医生对诊断缺乏信心。
器质性RAP,如果有怀疑,应进行适当的检查。消化性溃疡常被遗漏,这是因为成年患者所表现的进食与上腹部疼痛的特殊关系在儿童中少见(见下文消化性溃疡)。UTI,如不进行特殊化验,也会被遗漏,因为主诉的疼痛来自腹部或盆腔而没有指来自胁腹部或尿道。
功能性RAP最好通过详细的病史,确定相关症状或促发因素(例如,回顾24小时饮食以确定食物过敏或饮食不当是否是疼痛的原因,月经史等)来进行诊断。功能性RAP鉴别包括:饮食不当,上厕所训练不够,使用一般的坐便器(可能因太大,孩子害怕掉下去)导致便秘或大便潴留和大便失禁,痛经,经间痛,以及患者在10~20岁之间出现的乳糖酶活性生理性下降继发的乳糖耐受不良,由于疼痛发生在喂奶或奶制品2小时以后,所以开始往往不会疑及乳糖耐受不良。
情绪性腹痛的鉴别诊断:
1、慢性腹痛:慢性腹痛是一种起病比较缓慢的、病程比较长的、或者继发于急性腹痛之后的腹痛,它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2、暴力作用后腹痛:暴力作用后腹痛是肝破裂的症状之一,肝破裂是腹部创伤中的常见病,右肝破裂较左肝为多。
3、运动腹痛:有些不经常运动的人,运动不到15分钟就会感到腹痛,甚至有些人在急步快走中也会发生腹痛,休息一会儿自然好转。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大多数人在运动初期都会发生这种腹痛,运动医学称为“运动中腹痛”。病史了解应从初次疼痛发作开始,疼痛的频率,性质,部位;与饮食,排便,排泄的关系;各种治疗的结果(如改变体位,家庭治疗,OTC或处方药物的治疗)。从父母(或其他照料孩子的人员)处取得的资料也有帮助。他们对腹痛发生及如何发生的不同意见,有助于观察家庭状况对患儿的影响,并且可以有助于提供一种使家长也满意的腹痛处理的方法。强调父母一起参与在疼痛突发,持续,克服中的潜在作用。
一般通过暗示治疗可减轻腹痛,而药物治疗效果不大。
病人取仰卧位,家属用拇指或中指掌面用力,紧贴皮肤,按压中脘、气海、天枢穴以及足三里穴。每天按压约半分钟,要逐渐用力,以病人略感酸胀、沉麻为宜。
捏脊法
病人取俯卧位,裸露脊背,放松肌肉。其家属两手自然屈曲成虚拳状,拇指伸张在拳眼上,食指和中指横抵在病人尾骨上,双手交替沿督脉循行线向病人颈部方向推进,随推随捏,推至第7颈椎为止,如此反复3遍。在推捏中,每推捏三下就向后上方提一下,若听到“得啦”的清脆响声,证明提捏得法,该法有助于调节肮脏功能。
摩额法
病人取仰卧位,家属用两手拇指掌面置于额正中,自内向外反复轻快摩动约2分钟。然后两手掌根相对合力,分别置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太阳穴和额部,反复运摩约2分钟。
提拿法
病人取仰卧位,家属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置于病人腹下跌,对应钳形用力,一拿一放,要求连贯柔和,劲力适度,一般以拿提时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病人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服的强度为宜,反复提拿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