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短缩是肱骨髁上骨折诊断的临床表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肘部疼痛,肿胀明显甚至有张力水泡,肘部畸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以小儿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根据骨折移位情况伸直型又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
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骨折类上臂短缩、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4.影像学检查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一、治疗原则
1.无移位或移位小不影响功能者,可用三角巾或夹板固定屈肘位2—3周。
2.有移位骨折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屈肘位固定3—4周,屈曲型先行伸直位固定1周再改功能位固定2—3周。
3.肘部明显肿胀,皮肤水泡,皮下瘀血病人,行尺骨鹰咀牵引1—2周,消肿后改石膏外固定。
4.复位失败,或疑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及时切开复位固定。
二、用药原则
1.无须特别给药,有症状时对症处理。
2.若需手术治疗,则需用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