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黑痣常见病

色素痣也简称色痣,斑痣或黑痣,是由正常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于的皮肤良性肿瘤,偶见于粘膜表面。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还有没有颜色的无色痣。如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等,还有巨痣、蓝痣、幼年黑瘤等。有些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恶变,值得重视。 色素痣多发生在面、颈、背等部,可见于任何正常人体。可在出生时即已存在,或在生后早年逐渐显现。多数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并无变化,但很少发生自发退变。可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疗法。疗效良好。色素痣是由色素细胞构成的先天良性肿瘤,大多均属良性;在后期有恶变者,色素痣一旦恶变,其恶性程度极高,转移率也最快,而且治疗效果不理想。该病均可见于皮肤各处,面颈部、胸背为好发部位。少数发生在粘膜,如口腔、阴唇、睑结膜。对某些好发交界痣部位的色素痣及有恶变征状的色素痣最好及时切除。

病因

1、皮内痣为大痣细胞分化而来,是更成熟的小痣细胞,并进入真皮及其周围结缔组织中。

2、交界痣,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呈多个巢团状,边界清楚,分布距离均匀;每个巢内的上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下一半则在真皮浅层内。这些痣细胞为大痣细胞,色素较深。

3、复合痣在痣细胞进入真皮的过程中,常同时有皮内痣和残留的交界痣,为上述辆型痣的混合形式。

检查

1、痣的位置、大小、色泽及形状,表面有无毛发,增生或溃疡。

2、注意发病时间,发展速度,病情平缓。

3、病理切片检查区别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疣状痣等。

4、色素痣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为后天出现。

5、色素痣无症状,如有症状,要警惕是否恶变。表现为黑色、黄褐色或蓝色的、平坦或稍隆起的斑点或斑块;还有少数是无色的色素痣。

诊断

(一)与皮肤恶性肿瘤的鉴别:

1、原位癌:

1912年由鲍温(Bowen)氏首先报道,故又称鲍温氏病。是一种皮内鳞状细胞癌,属角化不良的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皮损初为浅褐色小斑片,以后逐渐长大,相互融合呈斑块状,常有灰黄或黑褐色厚痂,或表浅糜烂形成溃疡。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本病全身均可发生。

组织病理:表皮角质增厚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有大小形态不等异型细胞,胞核较大,染色不均,称为鲍温氏小体。

2、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是基底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可能与日光及离子辐射损伤有关。

临床表现:初为豆粒至扁豆大坚硬结节,表面有暗灰或黄褐色痂皮,癌组织潜伏其下。皮损继续发展形成溃疡,其特征是中央稍凹陷,周边略隆起呈堤状。指盖到硬币大小。多见于老年人,面部、鼻周围、眼眶周围多见。病程缓慢,一般不发生转移。

组织病理:肿瘤来自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与基质之间存有裂隙。

3、鳞状细胞癌又称棘细胞癌或表皮样癌:

常在放射治疗、梅毒慢性溃疡烧伤瘢痕、日光性角化病、皮角肉芽肿等皮肤损害基础上发生。

临床表现:初为豆粒大坚硬结节,多呈红色,表面粗糙,典型的呈烂菜花状,破溃后形成溃疡,有恶臭。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头、面和颈部,易发生转移。

组织病理:癌组织呈团块状或条索状,浸润真皮甚至皮下。

4、恶性黑色素瘤

本病又称痣癌、黑素癌。体表的黑痣或色素性母斑,经长期刺激、不彻底治疗及活体检查等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皮损初为黑色扁平或稍隆起的斑块,以后迅速增大,呈大小不等的乳头瘤样黑色结节或菜花状,可破溃形成溃疡,有黑色渗液。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足部,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本病是一种极恶性癌。

组织病理:癌细胞形态与痣细胞相似,但显著变异。有黑色素的梭形细胞,组成带状或巢穴形细胞团。

(二)黑色素瘤:

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预防

不需治疗。对常甲床的色素痣要予以注意,平时不要随便刺激,不要滥涂腐蚀性药物,以免诱发激惹其恶变。若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色泽加深变黑,边缘发红不规则,表面出血、破损以及周围出现卫星状损害,表明痣有恶变征象,应予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可能患有的疾病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常见症状

皮肤胎痣 红痣 皮肤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