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学术语。即指湿热困肝脾的病机。肝脾与胃相表里,脾热往往伴随胃热,故临床多见脾胃湿热。症见脘腹胀满、食少倦怠、头重如裹、恶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黄,甚则身目俱黄,舌苔黄腻,脉濡数。又如皮肤病的湿疹、脓疱疮等,亦多与脾湿热有关。治宜淡渗利湿或辅以芳香化浊,不宜过用苦寒之品。
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院腹痞闷,呕恶纳呆,脾主肌肉,湿性重着,牌为湿困,故肢体困重,湿热下注则大便搪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故面目发黄,色鲜明如橘,皮肤瘙痒,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香红苔黄腻,脉儒数为湿热内盛之征。
1、本证以湿热蕴阻中焦,肝脾失常为主要病机。
2、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3、有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等湿热蕴结脾胃的定位症状。
4、有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蒸的定性表现。
5、肝脾湿热证,可见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热象特征
肝脾湿热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肝脾湿热中医治疗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1、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1、本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
2、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血常规,尿常规,腹部叩诊,腹部听诊,腹部CT。
湿热病,肝胆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