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内分泌病常见病

内分泌病是内分泌腺(endocrinopathy)或内分泌组织本身的分泌功能和(或)结构异常时发生的症候群。还包括激素来源异常、激素受体异常和由于激素或物质代谢失常引起的生理紊乱所发生的症候群。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发病率也有很大的增加,每年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这类疾病病机复杂,大多数发病隐匿、缓慢、缠绵难愈。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指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旁腺自身发生了病变,如过度增生、瘤性变甚至癌变,由于身体存在其他病症,如长期维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痛、骨折、高钙血症等,还可危害身体的其他多个系统,需积极诊治。是指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旁腺自身发生了病变,如过度增生、瘤性变甚至癌变,由于身体存在其他病症,如长期维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痛、骨折、高钙血症等,还可危害身体的其他多个系统,需积极诊治。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分为原发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又称阿狄森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结核、真菌等感染或肿瘤、白血病等原因破坏双侧肾上腺的绝大部分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继发性者指下丘脑分泌CRF或垂体分泌ACTH不足所致。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多见于成年人,结核性者男多于女,自身免疫异常所致的特发性者女多于男。临床表现主要为衰弱无力、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体重减轻、低血压、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

4、糖尿病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1、生理因素:人体的内分泌激素一般会随年龄增长而失调。通常年纪越小内分泌越少。可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容易忽视它。部分女性的内分泌失调来自于遗传。

2、营养因素:有足够的、适当的营养是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如今许多女性朋友减肥过度,食物摄入量不足,内分泌等问题就会一一出现。

3、环境因素: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女性内分泌失调的又一大因素。尤其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间接导致月经失调、内分泌失调等诸多问题。

4、情绪因素:心理也是个重要原因。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完整的内分泌病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诊断(定性和定位诊断)和功能诊断。首先在诊断程序上考虑是否为内分泌紊乱,其次鉴别由内分泌腺或组织自身引起的疾病抑或继发性内分泌症群,如继发于肝、肾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侏儒症。往往先从临床表现和初步化验资料着手分析,一般容易确定功能诊断,随之确定病变部位、病理性质、有否肿瘤、良性或恶性,应查明原发病变的部位。病因诊断较为困难,因不少内分泌病的病因尚不明或缺少检查手段。应争取及早诊断,以利治疗。

诊断的主要根据是:

1、临床表现。

2、化验资料。如生化改变、激素水平、免疫学和遗传学的检查。

3、腺体功能试验。包括兴奋试验、抑制试验、激发试验和拮抗试验等。这些试验不仅可判断内分泌的功能异常,有些还可帮助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病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兴奋试验可帮助鉴别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变部位在下丘脑、垂体抑或甲状腺。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帮助鉴别肾上腺病变系增生抑或肿瘤的可能性。

4、影像学检查。有X射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B型超声波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对病变的定位和确定病因十分有意义。

5、病理检查。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内分泌病西医治疗

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首先对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要积极手术治疗,因为这种类型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危害一般具有长期性和进行性特点,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当血钙严重升高时,甚至可以导致昏迷和心脏骤停而危及生命。事实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最常见死亡原因就是难以控制的高钙血症。对于这种类型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虽然药物治疗可起到暂时缓解,但其效果会逐步减弱,甚至无效。而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办法。

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治疗

如果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的原因可以消除,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是可消退的,甲状旁腺是无需切除的。至于由长期肾功能不全所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否需要手术主要取决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程度。一般来讲如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要考虑接受手术治疗:(1)高钙血症(2)严重骨营养不良(3)骨骼疼痛或皮肤瘙痒(4)碱性磷酸酶持续升高等。而一旦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基础上演变为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治疗已属必然。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因。APA应及早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PAH单侧或次全切除术亦有效,但术后部分患者症状复发,故近年来,有多采用药物治疗的趋向。APC早期发现、病变局限、无转移者,手术可望提高生存率。IHA及GRA宜采用药物治疗。如临床难以确定是腺瘤还是增生,可行手术探查,亦可药物治疗,并随访病情发展、演变,据最后诊断决定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必须作术前准备。术前应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血钾性碱中毒,以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2、药物治疗

凡确诊IHA、GRA、及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或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的APA患者均可用药物治疗。IHA的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

(1)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是原醛症治疗的首选药物,它与肾小管细胞质及核内的受体结合,与醛固酮起竞争性抑制作用,致使潴钾排钠。当体内醛固酮过多时,螺内酯作用特别明显,但醛固酮的合成不受影响,用药期间,醛固酮的含量不变。

(2)钙通道阻滞药: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并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减少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改善钾的平衡并使血压降至正常。临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贝那普利等,具体用法同高血压的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咳嗽、皮疹、头痛、胃肠道不适等。本药与保钾利尿药合用时可引起高血钾,应慎重。

(4)抑制醛固酮合成的药物: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能阻断胆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受抑制。酮康唑,为咪唑衍生物,大剂量时可阻断细胞色素P450酶,干扰肾上腺皮质的11β-羟化酶和胆固醇链裂酶活性,可使原醛症患者醛固酮显著减少,血钾及血压恢复正常。但不良反应较大,长期应用有待观察。

(5)垂体因子抑制剂:赛庚啶为血清素抑制剂,可抑制垂体POMC类衍生物的产生,使患者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用于治疗增生型原醛症。但对血钾和血压及长期疗效仍待观察。有的作者试用醛固酮刺激因子(ASF)制剂或鸦片素拮抗剂治疗IHA。

(6)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GRA患者有效。适宜剂量可长期服用。必要时可加用一般降压药。用药后可使血压、血钾、肾素和醛固酮恢复正常,使患者长期维持正常状态。用药期间需定期测血电解质、注意血钾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7)肾上腺醛固酮癌:大多数APC患者确诊时癌细胞已发生广泛转移,可考虑使用大剂量顺铂治疗。

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1、基础治疗

(1)激素替代治疗:平时采用适当的基础量以补足生理需要量,在有应激等情况时适当加量。患者身上应带有卡片,注明自己的姓名、地址及病情,万一被发现神志不清,病情严重,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根据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及劳动强度等确定合适的基础量,根据昼夜节律给药。在有应激等情况时适当加量。

(3)食盐及盐皮质激素食盐的摄入量应充分:如有大量出汗、腹泻时应酌情加量。大部分患者在服用皮质醇和充分摄盐时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2、病因治疗

对有活动性结核者,应积极抗痨治疗。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不影响对结核病的控制。如系自身免疫性,则应检查是否有其他腺体功能减退,如存在则需作相应治疗

3、危象的抢救

脱水不严重者补盐水量适当减少。补充葡萄糖液以控制低血糖。立即静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如病情好转,继续减量,待呕吐停止可进食时改为口服。当口服剂量减少时,酌情加用9α-氟氢可的松。积极治疗感染及其他诱因。

四、糖尿病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

(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那格列奈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内分泌病中医治疗

详细中医疗法参考具体疾病。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2、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补充各种维生素,不应单纯吃清淡类食品,应荤素结合,要吃饱吃杂,多饮水,保持体内营养平衡,这样才能增强机体免疫。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注意补充营养,做到营养均衡,饮食结构合理,女性要适当补充雌性激素,

2、要放松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减少压力。

3、要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睡眠,还要多做户外活动。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促卵泡成熟激素(fsh)测定

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功能是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成熟。如果fsh值高见于卵巢早衰、卵巢不敏感综合征,原发性闭经等。

2、促黄体生成素(lh)测定

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原蛋白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排卵,形成黄体分泌激素。如果高fsh如再加高lh,则卵巢功能衰竭已十分肯定。lh/fsh>3,则是诊断多巢综合征的依据之一。

3、催乳素(prl)测定

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滋养细胞分泌,是一种单纯的蛋白质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

4、雌二醇(e2)测定

主要功能是使子宫内腺生长成增殖期,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

5、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6、甲状腺素(T4)

甲状腺素是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及分泌的激素,以游离形式释放入血循环中,并迅速与血浆蛋白相结合。

7、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T3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及分泌的激素。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出现高血压,有头痛、头晕、乏力、耳鸣等现象,女性还可能会导致不孕发生。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