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潜伏期为5~21天,多为 10~12天。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 、眼球结膜充血 ,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并有脾肿大。
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
(一)潜伏期
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
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
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两者形态相似,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外界抵抗力弱,易被热及一般消毒剂杀灭。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较强。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唯一的传播媒介,其中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虱吸病人血后,立克次体侵入其肠上皮细胞繁殖,5天后立克次体随虱粪排出。当虱再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可由搔痒的皮肤抓痕侵入人体,造成传播。鼠蚤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病原体在蚤肠壁细胞内繁殖,并随蚤便排出体外,人搔痒时病原体即可经皮肤搔痕处进入人体。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在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细胞破裂后,立克次体及特有的毒素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器官,导致各种中毒症状的发生。同时,由于立克次体侵入,还引起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斑疹伤寒结节。
发病机制
人被受感染的带有立克次体的虱蚤或者恙螨等叮咬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先在局部繁殖,然后进入血流,产生立克次体血症,再到达身体各器官组织,出现毒血症临床表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死亡后所释放的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在局部可引起丘疹、焦痂和溃疡。在全身可引起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淋巴结中央可呈坏死。浆膜腔,如胸腔、腹腔、心包腔中可见黄绿色渗出液。内脏普遍充血,脾常充血,可肿大2~5倍,肝亦肿大,心肌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症,可有局灶性出血或变性病变。肺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脑可出现脑膜脑炎。肾脏可呈广泛性急性炎症性病变。胃肠道常广泛充血。
斑疹伤寒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在血管系统,可见局灶性或广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脑、心、肾最为显著。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重型患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及血管壁坏死、破裂。曾在患者多种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心肌细胞中检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应注意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斑疹伤寒流行区,是否曾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卧等。同时,还应注意流行季节。当地斑疹伤寒的流行情况等。
2.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高热、食欲缺乏、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斑丘疹,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对怀疑患斑疹伤寒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它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
鉴别诊断
1.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流行区亦常有钩端螺旋体病存在。而且,两者均多见于夏秋季节,均有发热、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故应注意鉴别。钩端螺旋体病常有腓肠肌痛,眼结膜下出血,早期出现肾损害,而无皮疹、焦痂或溃疡。必要时可作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查,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
2.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及寒冷地区,有虱寄生史或被鼠蚤叮咬史,有发热、斑丘疹,并有皮肤焦痂溃疡以及淋巴结肿大。血清变形杆菌凝集反应时OX19为阳性,而OXK则为阴性。
3.伤寒发病前常有不洁食物进食史。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玫瑰疹常见。血液白细胞总数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可阳性,血液、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4.败血症常有原发性感染病灶。弛张热型、不规则热型常见。由革兰阳性细菌所致者皮肤较常出现皮疹或花纹样改变,由革兰阴性细菌所致者则较常发生休克。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现象。外-斐反应阴性,血液、骨髓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5.登革热发病前曾在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逗留,有日间被伊蚊叮咬史,多于夏秋季发病。头痛、全身疼痛较显著。较常同时出现斑丘疹和皮下出血点。血液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常减少。可从病程短于3天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血清中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
6.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时头痛、腰痛和眼眶痛较明显,体温下降时较常出现休克,皮下出血点、瘀斑常见,少尿或无尿常见。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明显减少。血液尿素氮和肌酸酐水平随着少尿或无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血清中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阳性。
7.其他同时,亦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疟疾、急性上呼吸道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作鉴别诊断。
斑疹伤寒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1)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等,对斑疹伤寒有良好疗效。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1.2g/d,儿童25~30mg/(kg/d),每天分3次或4次服用,或分2次或3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300mg/d,儿童体重12~23kg者,100mg/d,24~40kg者,200mg/d,分2次口服,首次剂量可加倍。阿奇霉素,成人剂量为0.25g,1次/d,口服,首次剂量可加倍。克拉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500mg,2次/d,口服,退热后可改为每次口服250mg。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疗程均为8~10天。明显肝功能损害者不宜应用大环内酯类。
(2)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tetracycline)、多西环素(doxycycl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等,对斑疹伤寒亦有良好疗效。四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分4次口服。多西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k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米诺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k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疗程均为8~10天。8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四环素类。
(3)氯霉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对斑疹伤寒有良好疗效。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每日剂量可作静脉滴注或分4次口服,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退热后剂量减半,继续用7~10天,以免复发。因氯霉素有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性,故不宜作为斑疹伤寒的首选治疗药物。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氯霉素。
(4)喹诺酮类:包括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司帕沙星(spara)等。较常用的是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成人剂量为0.2g/次,2次/d,口服,首日可加服1次。环丙沙星成人剂量为0.25g/次,2次/d,口服,首日可加服1次。必要时可作静脉滴注,疗程均为8~10天。8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喹诺酮类。
在上述的四类抗菌药物中,以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抑杀作用较强,患者多于用药24h后体温退至正常。应用喹诺酮类治疗亦多可使患者的体温于24~48h内降至正常。通常只需选用一种抗菌药物,无需联合应用治疗。有资料显示利福平(rifampicin)对斑疹伤寒亦有疗效。
对斑疹伤寒患者越早诊治,疗效越好。然而,当斑疹伤寒患者的病程进入第2周后,临床表现则显著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明显的出血倾向。当病程进人第3周后,除病情明显加重外,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亦较差,患者的体温常需3~5天才能逐渐降至正常。
对儿童患者和妊娠患者,宜选用大环内酯类作病原治疗,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值得指出的是,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ampicillin)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ceftazidime)等,头孢霉素类,如头孢西丁(cefoxitin)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imipenem)等,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aztreonam)等和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amikacin)等抗生素对斑疹伤寒无治疗作用。因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而这些抗生素很难进入细胞内发挥其作用,所以这些抗生素对斑疹伤寒无治疗作用。少数患者可出现复发。复发时不再出现焦痂,应用与首次发病相同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样有效。
其他治疗
对症治疗:典型和重型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症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斑疹伤寒中医治疗
以清热解毒,凉营益阴,消瘀化斑为主要原则。本病治法:病在卫分,热高者宜辛凉解肌凉邪;恶寒者则宜寒疏表解毒。病入气分或宣上清热或清解阳明。若气营同病,斑欲出则透斑解毒。斑出宜化斑解毒。后期伤阴则滋液养阴。一般忌用升提、温燥和壅补。
1. 热犯卫分:
治法:辛凉解肌,透表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蝉衣葛根方:有银花15g、连翘12g、桔梗9g、竹叶6g、荆芥6g、牛蒡子9g、豆豉9g、薄荷6g、芦根12g、蝉衣6g,生葛根6g。寒a熒硗瓷跽呒羌活、防风以疏散外寒;热高渴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气护津;咽痛去葛根豆豉加马勃、元参以清热利咽;咳嗽加杏仁、前胡以宣降肺气。
2.邪在气营: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养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石膏15g、水牛角10g、生地18g、金银花15g、玄参12g、麦冬12g、板蓝根15g、竹叶心3g、丹参18g、知母12g。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痉厥抽搐加羚羊角、钩藤以清热熄风;腓肠肌痛甚加芍药、甘草、元胡。
3.热的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消斑。 、
方药:加味犀角地黄汤:犀角9g (水磨)、生地30g、赤芍9g、丹皮9g、元参12g、银花12g、大青叶12g、丹参12g、黄连6g、红花6g。小便赤短或带血加山栀、白茅根、侧柏叶炭;大便黑加炒茜草根、炒地榆;呕血加大小蓟、茅根、藕节;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化服。
4.毒燔气血:
治法:清气凉血,解毒化斑,活血益阴。
方药:清斑青黛饮加味:青黛3g、黄连4.5g、犀角6g(磨汁另入)、石膏30g、知母12g、元参9g、栀子9g。生地20g、西洋参9g、丹皮9g、赤芍9g、大青叶9g、紫草6g、丹参12g、甘草3g、柴胡3g、生姜,大枣作引。神昏甚者加安宫牛黄丸;痉厥者去紫草、黄连、姜、枣,加羚角3g、钩藤9g、僵蚕9g或加紫雪丹9g。
5.余热未净:
治法:益阴生津,兼清营血。
方药:沙参9g、麦冬9g、玉竹6g、生扁豆4.5g、冬桑叶4.5g、生甘草3g、花粉4.5g、生地9g、丹皮6g、银花6g。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饮食保健
推荐食物
1、饮食给以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各种营养丰富的粥类、汤类等。
2、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水分,成人每日液体量应在3000ml以上,有心肌损害者酌减,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缺乏维生素A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因此宜吃含有维生素A较多食物有蛋黄、动物肝脏等动物食品,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有黄红色蔬菜,如南瓜、胡萝卜、西红柿等,此外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也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如马铃薯、杏仁、麦芽、燕麦等。
饮食禁忌
1.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2.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3.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1.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取综合措施,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常用的灭鼠药物有磷化锌、安妥和敌鼠等。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于发病季节应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工作活动时,必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或苯甲酸苄酯等。
3.提高人群抗病力尚无可供人群应用的斑疹伤寒疫苗。初步研究显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中分子量为56×103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已在大肠杆菌表达成功,能否用其制成疫苗,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病程第1周末仅少数(30%)阳性,第2周末为75%,第3周可达90%,效价可达1∶160~1∶1280。第4周即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性。
(2)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immunofluorescentantibodytest,IFAT)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4)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血清型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dotenzymeimmunoassay,dot-EIA),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s,ELISA)与酶免疫测定(enzymeimmunoassay,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其敏感度为86%~88%,特异性为84%~90%。
3.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分离:常用小鼠作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分离。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ml。多在接种后第7~9天发病,解剖濒死的小鼠可发现双肺充血、水肿,肝、脾、淋巴结充血肿胀,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取腹水涂片,腹膜、肠系膜、肝、脾或肾印片,干后用吉姆萨染色镜检(放大1000~1600倍),可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发现紫红色、呈团丛状分布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当一个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侵入细胞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局部胞质中繁殖为一团,故常呈团丛状分布。若用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体作免疫荧光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黄绿色的荧光。
(2)分子生物学检查:根据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编码其分子量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有人设计了各血清型间共同和不同的引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nested-PCR)检测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五个血清型的相应基因,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斑疹伤寒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
其他辅助检查:
严重并发症支气管肺炎,X线胸片可见异常。
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膜脑炎和急性肾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