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斜视
别名:目偏视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斜,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眼位的偏斜。患儿由家人或周围人发现,年长儿及成人则照镜子或照相发现,两眼不能注视同一目标,一眼注视目标时,另眼就偏离目标。

2、视力模糊。

3、复视。即把一个物像感知为两个物像。

4、视混淆。即把两个不同的物像重叠在一起的影像

5、眩晕、步态不稳。

6、代偿头位。

隐斜视是一种潜在性的眼位偏斜,这种倾向能被融合放射所控制,因而不出现眼位偏斜,并保持双眼功能,与隐斜视相对应的状态是正位眼,后者是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实际中很少见。人群中约占90%~95%的人有隐斜视。轻度隐斜视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显斜则是眼的视轴明显偏斜,这种偏斜不能被双眼融合机能控制的。隐斜有时可通过一个隐斜~显斜阶段,最后变成恒定性斜视。

儿童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斜视病因复杂,学说很多。隐斜视,共同性斜视有调节因素、解剖因素、神经支配因素等。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又由外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肿瘤等导致。

发病机制:临床上把由于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所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称为斜视,其是较常见的一类眼科疾病。斜视按患者是否有眼外肌功能障碍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为各眼外肌功能正常,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无障碍但双眼视轴分离者。根据注视眼的性质可分为单侧性和双眼交替性;根据斜视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间歇性、恒定性或周期性等。非共同性斜视又称麻痹性斜视,为神经传导或眼外肌本身功能障碍致一条或数条眼外肌麻痹而发生双眼视轴分离者,患眼由于眼肌麻痹必然伴有眼球向某一个或多个方向运动障碍。确定了斜视患者为共同性或非共同性斜视后,按眼位的偏斜方向可以把共同性斜视分为内斜视、外斜视。麻痹性斜视则按麻痹神经或功能障碍眼外肌命名,如动眼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等。由

于支配眼球运动的眼外肌众多,且双眼视物时的协调运动有多条眼肌参与,使斜视发生的机理较为复杂,要了解斜视就必须首先明确双眼眼肌协同运动和双眼单视的形成机制。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2条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其中内外直肌的作用比较简单,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着点因偏离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则比较复杂,除协同支配眼球垂直向运动外,还具有使眼球内外旋转运动的功能,从而使眼球对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视。

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必须协调一致,使双眼能够同时注视单一目标,这种功能需要双眼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双眼视物时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肌肉协调运动,以双眼水平向运动为例:当向右方注视时,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收缩,同时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松弛使双眼向右侧转动,其转动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还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以协助眼球转动并维持眼球的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在眼球运动方向起牵引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称配偶肌,而与这对肌肉起主要对抗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称对抗肌。当眼球向垂直方向运动时,由于有多组眼外肌参与运动,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协同肌协助作用于运动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对抗肌和间接对抗肌,使协同运动更加复杂化。

双眼眼外肌协同运动遵循两条规律:其一为一条眼外肌的收缩必同时伴有它的直接对抗肌的松弛,否则眼球不能灵活转动,此规律称为Sherrington定律。其二为起自中枢神经系统使眼球转动的神经冲动,一定同时和等量地抵达双眼,否则双眼无法注视同一目标,此规律称为Hering定律。由于眼球运动的这些规律性,才形成了人类双眼单视的基础。

双眼单视指双眼同时注视单一目标,使目标在双眼黄斑部聚焦成像,传导至大脑视中枢重叠成为一个完整且具有立体感觉的单一物象的过程。这种功能是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双眼前移至面部前方平行位置,双眼视野大部分重叠,具备了双眼单视的基础。出生后由于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经常转动眼球,运用注视和再注视反射。这种反复协调的双眼运动,使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影像经常不断地在大脑视中枢融合为一个物像,日久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双眼单视功能。故双眼单视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双眼单视功能可分为3级,首先是双眼能同时感觉到同一物。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标准

1.询问病史。问清患者的年龄,准确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或诱因,斜视发展情况,做过何种治疗,有无家族史。

2.眼外观检查。注意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睑裂是否等大,颜面是否对称,有无代偿性头位。

3.视力检查及屈光检查。详细检查患者的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高度近视和散光者,以及青少年患者,必须扩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4.遮盖试验。用遮盖的方法别检查患者注视33厘米和5米以外的目标时的眼位情况。

遮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检查时总有一只眼被遮盖的单眼遮盖法,又称交替遮盖法或连续遮盖法;另一种是检查时先遮一只眼,然后去掉遮盖板观察两眼能否同时向前注视一目标及眼球复位速度,这种方法可称为遮与不遮法。遮盖试验可以简单而又确切地对斜视进行定性。

5.检查眼球的运动。观察6个主要运动方向,以确定每条眼肌的功能有无异常。

6.斜视角检查。斜视角分为主斜角(第一斜视角)和副斜角(第二斜视角)。健眼固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称为主斜角;当斜眼固视时,健眼偏斜的角度称为副斜角。测量主、副斜角可以协助斜视的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测量斜视角的方法有:角膜反光点位置测定法、同视机检查法、三棱镜配合遮眼法。

7.此外,还有斜视计测量斜视角法,马氏杆加三棱镜检查法、视野计测量法等。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治疗】

非手术治疗

1、正位视训练。生理复视法、障碍阅读法、手指-指鼻法、斜视遮盖法同视机的训练等。

2、配镜治疗。

3、药物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使用阿托品、肉毒杆菌毒素等。麻痹性斜视使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神经营养药物等。中医中药疗法

4、弱视治疗。配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遮盖疗法、后像疗法、红色滤光片法、视觉生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同视机治疗、药物治疗等。)

治疗斜视,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

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眼视轴矫正训练、眼肌手术或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

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视轴矫正乃利用仪器加强眼球运动。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或缩短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眼肌。轻度斜视可以戴“棱镜眼镜”来矫治。

斜视的中医治疗:针灸治疗斜视(目偏视)。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

针灸对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1.皮肤针

(1)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眼斜,视物不清,面色晄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2)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证型酌加。在具体选穴时,则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进视力,配穴之内关必加;第二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纠正斜视,则百会或肝俞、胆俞每次必加;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则均酌取最后一组配穴。

采用普通皮肤针或电梅花针叩刺。如为电梅花针,则将特制的电梅针针具接通晶体管治疗仪,用直流电,电压9V,电流以强度小于5mA,以患者耐受为度。然后在每一穴区之0.5~1.5cm直径内作均匀叩打,计20~50下。胸腰椎两侧,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cm,第2行距脊椎2cm,第3行距脊椎3~4cm。如用普通皮肤针,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弹刺,力量以中等强度为宜,至局部出现明显潮红为度。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半个月后,继续下一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自我按摩两侧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共同性斜视,对象以20岁下的青少年为宜。

2.体针加穴位贴敷

(1)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后。

配穴:内斜肌麻痹:阳白透鱼腰、瞳子透丝竹空;外斜肌麻痹:攒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2)治法: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后针患侧,合谷选任1侧,左右交替。配穴据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儿不合作,可由家属抱坐)。四白穴应摸准穴位进针,以引出触电感为佳,球后针深1.5寸,使眼眶酸胀感明显,合谷局部得气。透穴要求进针快,沿皮下送针须慢。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刮针柄半分钟。如为不合作小儿,可采取快速进针,轻度捻转不留针法,不予透刺。针后,可在配穴取1~2穴贴敷马钱子片,用胶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针刺贴敷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马钱子片炮制:先将马钱子加适量水浸泡1个半小时,再加入适量绿豆加热,直煮至绿豆开花,取出马钱子,趁热去皮,并切成片,晒干贮存于干燥容器配。

本法主要用于麻痹性斜视。

3.体针

(1)取穴

主穴:分2组。内斜视:①瞳子髎、风池、四白、太冲;②球后、太阳、目窗、外关;③丝竹空、鱼腰、头维、光明。外斜视:①睛明、眉冲、鱼腰、合谷;②攒竹、风池、四白、太冲;③下睛明、光明(头)、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许。

(2)治法:据症而取,每次取1组穴,3组穴轮用。双眼斜视取双侧,单眼斜视取单侧。眶内穴位宜慢慢刺入,不做大幅度捻转。风池穴进针时,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强刺激促使针感达到眼部。小儿速刺入,捻转半分钟左右即出针。其余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本法适宜于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患者。

4.按摩矫正斜视

(1)患儿坐或仰卧,家长以拇指搭腹从印堂穴开始,先沿一侧眼周轻轻揉动1~3分钟。然后如法操作另一侧。

(2)以食指和中指指端,同时置于双侧睛明穴上,非顺时针旋转,反复操作1分钟。

(3)以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鱼腰穴1分钟。

(4)以两手中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太阳穴1分钟。

(5)以两手食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四白穴1分钟。

(6)拿捏合谷穴15~30次。

(7)患儿仰卧双眼闭合,家长以两手拇指桡侧面从睛明穴开始,向太阳穴轻抹50次。操作时不要触及眼。

(8)患儿俯卧,家长以指按揉肝俞、肾俞穴各1分钟。

5.斜视的手术治疗:分为保守方法和手术,要根据具体情况经正规医院专科医生检查确定。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手术时机以7岁前为最佳。当儿童视觉发育终止(7~10岁)后,手术仅能改善患儿外观,双眼视功能将很难提高。目前斜视手术作为一项眼科常规手术,方法成熟,成功率达90%以上,主要是对附着在眼球表面的眼外肌施行手术,不进入眼球内部,一般对视力没有明显影响。年幼患儿接受手术时需全身麻醉,但不会影响其智力和发育。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眼位的矫正,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手术后立体视和弱视的训练是不可缺的治疗。

6.斜视显微微创手术:在过去几十年,斜视手术一直采用肉眼直视手术,手术切口大、出血多、术后反应大,常引起结膜中重度水肿、结膜脱垂、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针对肉眼手术的不足,该技术的优点很多。

(1)手术切口小、对眼组织的创伤小、术后不需拆线,大大减轻了术后反应。

(2)由于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及倍率的放大,极大地提高了术者动作的精准性,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大大减少了眼球前段缺血综合征的风险。

小儿手术的时机: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现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6个月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先戴足量矫正眼镜3~6个月。如果内斜完全矫正,则不必手术,继续戴镜即可治愈。如戴镜6个月以上,内斜仅是减轻,残存斜视应尽早手术。戴镜后斜视无变化者,更应早做手术。

单眼性恒定性内斜视可先采用遮盖疗法,促使变成交替性斜视,然后再行手术。这样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有利。如遮盖半年以上仍无效,也可手术治疗。

外斜视应尽早手术,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虽可用保守疗法治疗,但往往仅能减轻斜视度数,多数达不到治愈目的。该病首选手术治疗,并应在未形成显性外斜,双眼单视功能尚未全部丧失之前尽早手术矫正,在4~6岁时手术最佳。

斜视合并弱视原则上先治疗弱视,后治疗斜视,只有视力提高,手术效果才能巩固。但对于大度数的斜视,要先矫正斜视,否则斜视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弱视眼也无法很好地治疗。

对于合并有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内、外斜视,手术宜在12岁以后进行。

手术术后护理

1.斜视手术后护理并不难,要让孩子平时多注意休息,闭目养神,少吃或者干脆不吃辛辣食品。

2.斜视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及换药时的注意事项,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第二天术眼开始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生长是否良好,有无渗血及裂开。敷料绷带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包扎过紧导致眼心反射。

43.斜视手术后作双眼包扎,应嘱患者闭目养神,尽量少转动眼球,以免影响愈合。每天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棒清洗眼内分泌物与痂块,然后用0.25%氯霉素眼药液滴眼,在切处及结膜囊涂。0.5%金霉素眼膏,最后作固定包扎。拆线后1~2天才可打开包扎。

斜视西医治疗

治疗斜视,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

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眼视轴矫正训练、眼肌手术或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

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视轴矫正乃利用仪器加强眼球运动。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或缩短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眼肌。轻度斜视可以戴「棱镜眼镜」来矫治。

斜视的手术治疗

分为保守方法和手术,要根据具体情况经正规医院专科医生检查确定。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手术时机以7岁前为最佳。当儿童视觉发育终止(约7岁至10岁)后,手术仅能改善患儿外观,双眼视功能将很难提高。目前斜视手术作为一项眼科常规手术,方法成熟,成功率达90%以上,主要是对附着在眼球表面的眼外肌施行手术,不进入眼球内部,一般对视力没有明显影响。年幼患儿接受手术时需全身麻醉,但不会影响其智力和发育。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眼位的矫正,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手术后立体视和弱视的训练是不可缺的治疗。

斜视纤维微创手术

在过去几十年,斜视手术一直采用肉眼直视手术,手术切口大、出血多、术后反应大,常引起结膜中重度水肿、结膜脱垂、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针对肉眼手术的不足,该技术的优点很多:

一、手术切口小、对眼组织的创伤小、术后不需拆线,大大减轻了术后反应。

二、由于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及倍率的放大,极大地提高了术者动作的精准性,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大大减少了眼球前段缺血综合症的风险。

小儿手术的时机

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现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6个月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先戴足量矫正眼镜3~6个月。如果内斜完全矫正,则不必手术,继续戴镜即可治愈。如戴镜6个月以上,内斜仅是减轻,残存斜视应尽早手术。戴镜后斜视无变化者,更应早做手术。

单眼性恒定性内斜视可先采用遮盖疗法,促使变成交替性斜视,然后再行手术。这样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有利。如遮盖半年以上仍无效,也可手术治疗。

外斜视应尽早手术,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虽可用保守疗法治疗,但往往仅能减轻斜视度数,多数达不到治愈目的。该病首选手术治疗,并应在未形成显性外斜,双眼单视功能尚未全部丧失之前尽早手术矫正,在4~6岁时手术最佳。

斜视合并弱视原则上先治疗弱视,后治疗斜视,只有视力提高,手术效果才能巩固。但对于大度数的斜视,要先矫正斜视,否则斜视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弱视眼也无法很好地治疗。

对于合并有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内、外斜视,手术宜在12岁以后进行。

手术术后护理

1、斜视手术后护理并不难,要让孩子平时多注意休息,闭目养神,少吃或者干脆不吃辛辣食品。

2.斜视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及换药时的注意事项,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第二天术眼开始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生长是否良好,有无渗血及裂开。敷料绷带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包扎过紧导致眼心反射。

3.防治结膜水肿,结膜渗出及水肿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主要术后反应。其原因多是因为手术时结膜的刺激,术后包扎不好出血,影响血液循环,伤口愈合慢,因此,采取术后湿敷法。术后第三天用30%硫酸镁溶液浸湿无菌眼垫,敷于患眼。

4.斜视手术后作双眼包扎,应嘱病人闭目养神,尽量少转动眼球,以免影响愈合。每天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棒清洗眼内分泌物与痂块,然后用0.25%氯霉素眼药液滴眼,在切处及结膜囊涂。0.5%金霉素眼膏,最后作固定包扎。拆线后l一2天才可打开包扎。

斜视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斜视(目偏视)。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

针灸对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证型酌加。在具体选穴时,则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进视力,配穴之内关必加;第二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纠正斜视,则百会或肝俞、胆俞每次必加;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则均酌取最后一组配穴。

采用普通皮肤针或电梅花针叩刺。如为电梅花针,则将特制的电梅针针具接通晶体管治疗仪,用直流电,电压9伏,电流以强度小于5毫安,以病人耐受为度。然后在每一穴区之0.5~1.5厘米直径内作均匀叩打,计20~50下。胸腰椎两侧,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肤针,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弹刺,力量以中等强度为宜,至局部出现明显潮红为度。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半月后,继续下一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自我按摩两侧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共同性斜视,对象以20岁下的青少年为宜。

体针加穴位贴敷

(一)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后。

配穴:内斜肌麻痹:阳白透鱼腰、瞳子透丝竹空;外斜肌麻痹:攒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后针患侧,合谷选任1侧,左右交替。配穴据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儿不合作,可由家属抱坐)。四白穴应摸准穴位进针,以引出触电感为佳,球后针深1.5寸,使眼眶酸胀感明显,合谷局部得气。透穴要求进针快,沿皮下送针须慢。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刮针柄半分钟。如为不合作小儿,可采取快速进针,轻度捻转不留针法,不予透刺。针后,可在配穴取1~2穴贴敷马钱子片,用胶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针刺贴敷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马钱子片炮制:先将马钱子加适量水浸泡1个半小时,再加入适量绿豆加热,直煮至绿豆开花,取出马钱子,趁热去皮,并切成片,晒干贮存于干燥容器配。

本法主要用于麻痹性斜视。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斜视,①瞳子髎、风池、四白、太冲;②球后、太阳、目窗、外关;③丝竹空、鱼腰、头维、光明。

2.外斜视,①睛明、眉冲、鱼腰、合谷;②攒竹、风池、四白、太冲;③下睛明、光明(头)、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许。

(二)治法

据症而取,每次取1组穴,3组穴轮用。双眼斜视取双侧,单眼斜视取单侧。眶内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转。风池穴进针时,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强刺激促使针感达到眼部。小儿速刺入,捻转半分钟左右即出针。其余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本法适宜于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患者。

按摩矫正斜视

(1)患儿坐或仰卧,家长以拇指搭腹从印堂穴开始,先沿一侧眼周轻轻揉动1~3分钟。然后如法操作另一侧。

(2)以食指和中指指端,同时置于双侧睛明穴上,非顺时针旋转,反复操作1分钟。

(3)以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鱼腰穴1分钟。

(4)以两手中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太阳穴1分钟。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5)以两手食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四白穴1分钟。

(6)拿捏合谷穴15~30次。

(7)患儿仰卧双眼闭合,家长以两手拇指桡侧面从睛明穴开始,向太阳穴轻抹50次。操作时不要触及眼。

(8)患儿俯卧,家长以指按揉肝俞、肾俞穴各1分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揉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注意营养摄入要均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据临床观察,引发儿童出现看电视时歪头性斜视的主要眼病是单眼性内斜,即注视眼固定于一侧,多因两眼视力相差悬殊,经常用视力较好的眼注视,视力差的眼则沦为内斜。

预防要点:

1.预防斜视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

2.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3.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4.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5.孩子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6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一侧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另一侧则松弛,就会造成斜视。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斜视患者的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以下是斜视的常规检查法:

(1)双眼视功能的检查:①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②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2)屈光检查: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一是要了解有无弱视,二是要了解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3)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的大小。

(4)眼球运动检查:以判断眼外肌的功能。

(5)有没有代偿头位:不同的头位姿势可以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6)确定麻痹肌的检查:红镜片试验或用Hess屏方法检查。

(7)牵拉试验:①术前牵拉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病人耐受情况。②被牵拉试验: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③主动收缩试验:了解肌肉的功能。

(8)隐斜的检查: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9)AC/A调节性集合/调节的比值: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患有弱视。由于斜视患者长期一只眼注视,另一只眼将造成废用性视力下降或停止发育,日后即便戴合适的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

在儿童时期患上斜视还会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如先天性麻痹斜视的代偿头位,使颈部肌肉挛缩和脊柱发生病理性弯曲,及面部发育不对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