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s)是血管瘤的一种,较为常见。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虽然这两者的病理结构基础都是位于皮肤浅表的异常毛细血管,但前者是与内皮细胞增生相关的良性肿瘤,后者则属于先天性的毛细血管畸形。因此从病理特征来看,两者不宜合并为同一类疾病。许多患儿的毛细血管瘤在1岁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毛细血管瘤可表现为新生儿斑痣、葡萄酒色斑、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蜘蛛形痣、家庭性毛细血管扩张、肉芽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切除术适用于发生在易出血、易感染或有功能障碍的部位,且血管瘤生长迅速,因条件限制,不能冷冻或用硬化剂注射等病症。切除手术之前,要经过周密的考虑,充分估计血管瘤的大小及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属血管畸形的血管瘤,可分为新生儿斑痣、葡萄酒色斑、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蜘蛛形痣、家庭性毛细血管扩张、肉芽性血管瘤。
1、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无需治疗。
2、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
3、蜘蛛形痣: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
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这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可用遗传度来衡量。遗传度(heritability)是在多基因疾病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的贡献大小。
环境因素(30%):环境污染引起的食物因素,妇女在怀孕期间,受到环境污染,药物刺激,不良因素导致胚胎三个月内血管网异常增长扩张。
外伤因素(20%):外伤因素也会引发毛细血管瘤。
诊断
根据病因,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前部脑膜膨出 眶前部脑膜膨出是由于颅前凹底部的筛板闭合不全引起的,脑膜及其包绕的脑脊液,经筛板和筛骨纸板骨孔膨出至眶缘的内上方,临床表现该处向前隆起,色略显紫红,可扪及软性肿物。患儿哭时胀大,颇似毛细血管瘤。但发展较慢,无消退倾向,常有搏动。X线检查和CT扫描均可见骨缺失;超声波显示为囊性肿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部缺乏血流。
2、横纹肌肉瘤 较毛细血管瘤发展快,且持续增长。早期呈现水肿、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障碍。眶缘扪及硬性肿物,且不可压缩,哭闹时肿物不增大。超声探查虽然也显示低反射性,但很少可压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部虽有较丰富血流,但不呈弥漫状。CT扫描可发现为实体性肿物,可有骨破坏。
3、眶区绿色瘤 绿色瘤为白细胞浸润引起的肿块,末梢血内发现幼稚细胞,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定诊断。对于鉴别诊断中发生困难,特别是位于眶内者,细针穿刺活检往往是必要的。脑膜膨出回吸脑脊液,毛细血管瘤为分化良好的内皮细胞,而横纹肌肉瘤可见异型性细胞。
4、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也是儿童时期发生的肿瘤,影像显示为实体性肿瘤。大范围骨破坏,肾上腺髓质内可见肿物。
毛细血管瘤西医治疗
激素治疗
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及血管瘤局部激素注射治疗,其基本原理可能是通过控制血管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并形成幼稚的新生血管的血管生成过程,达到对增生期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对血管瘤治疗见效的时间因人而异,短的可能10天即见生长中止。治疗早期见效,表现为肿瘤生长停止,而非即见消退,治疗导致血管瘤提前进人稳定期和消退期,表现为瘤体变软,表面开始发白,出现皮面皱纹,生长停止,完全消退是一个长达数年的漫长过程。
手术切除
毛细血管瘤切除术适用于发生在易出血、易感染或有功能障碍的部位,且血管瘤生长迅速,因条件限制,不能冷冻或用硬化剂注射等病症。切除手术之前,要经过周密的考虑,充分估计血管瘤的大小及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时常因为切除的不干净而引起复发、且手术切除过程比较危险,不适合年纪较小的患儿。
硬化剂注射治疗
此法源于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至今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热水、高渗盐水、5<嘤愀斡退崮啤⒁掖肌⒚鞣、甚至平阳霉素等。临床应用乙醇者较多。但其缺点是仅能治疗小范围的曲张血管、且治疗中可能会有剧痛,色素沉淀,甚至发炎,红肿,溃烂等后遗症,且有容易复发及复发后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仅适用于少数患者。
激光治疗
增生期病灶慎用,经常无法阻抑其生长,金庸与较少的浅表病灶或消退期后的皮肤美观治疗。
放射或冷冻治疗
极易导致瘢痕或永久性色素变化,已极少应用。
微创介导治疗
微创介导治疗技术是血管瘤治疗在超声医学医疗技术的新发展。用彩超引导下微创介导术治疗血管瘤是我们研究成果的又一特色。体内血管瘤在三维可视下,使药物直达体内血管瘤瘤体中心病灶,无需做手术治疗,准确率、有效率高,愈合快,不复发。为临床治疗体内(肝脏等)、体表血管瘤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采用了微创介导治疗技术,血管瘤的治疗水平、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成功地应用于肝血管瘤、 体表各部位血管瘤的治疗。
毛细血管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孕期预防:保持良好的心情,健康饮食,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胎儿畸形的有毒有害物质。
毛细血管瘤检查项目: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真菌组织病理学、皮肤病的物理检查、CT检查、CT造影扫描。
真菌组织病理学介绍:真菌组织病理学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方法,组织中真菌的鉴定标志着病原学诊断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根据真菌抗原性不同将真菌分类 。
血管瘤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如血管瘤侵及颈椎,可发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如疼痛、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等。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是相对常见的与毛细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表现为婴幼儿大面积的毛细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不单纯是由于血小板减少,而且也是消耗性凝血病导致的结果。
葡萄酒色斑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时,患眼有15%的机会可合并难治性青光眼。此外,在葡萄酒色斑患者中,1%-2%伴有同侧的软脑膜血管畸形,称为Sturge-Weber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三联征是包括葡萄酒色斑、静脉畸形及肢体长度差异的另一种综合征,此病变较多累及较短侧的肢体,患肢常表现为软组织及骨骼过度增粗肥大,而且常伴有静脉系统的缺如或发育不良。它与另一综合征Parkes-Weber综合征相似,但后者常伴动-静脉瘘,无深静脉系统发育不全。另一较少见的综合征为Beckwith-Widemann综合征,表现为面部葡萄酒色斑、舌肥大、脐突出和内脏过度发育,其中1/3~l/2的患者因胰岛细胞发育过度而致严重的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