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反应果,致使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生,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化湿,方如胃苓汤。
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病位主要在脾,与肺、肾二脏亦有密切关系。病性多属寒湿之实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过食生冷(35%):过食生冷,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故院腹部胀问疼痛,纳呆。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谈不渴。湿注肠中,则便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头身困重。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
脾阳不振(40%):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遏阳气,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寒湿内盛则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
辨证注意点
1、病程短,一般为新病。
2、素无脾气虚证。
3、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自我感觉
口中黏腻,不思饮食,口淡不渴,上腹胃脘部胀闷,体倦乏力。
自我观察
大便溏薄,小便不畅利,舌质淡胖,舌苔白腻带滑,脉濡缓。
鉴别诊断
区分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两者皆有脾失健运,寒象以及湿阻的表现,但侧重点不同。寒湿困脾证属于寒湿内侵,中阳受困,属实证,病程短,苔白腻或白滑,脉儒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属虚证,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辨证注意点:
①病程短,一般为新病。
②素无脾气虚证。
③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寒湿困脾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寒湿困脾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
(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的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
(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
(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
(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寒湿困脾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茯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 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
四诊:
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可出现泛恶欲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