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是阴虚肺伤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症状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气喘,口唇干燥,脉象虚数等症。本病多续发於其它疾病或经误治之后,津液一再耗损,阴虚内热,肺受熏灼而致。若病久伤气或肺中虚寒而致者,则表现为阳虚,患者多涎唾,常吐出涎沫而无咳嗽。可伴有眩晕、遗尿等症状。
虚热者,咳声不扬,吐稠粘涎沫,口干咽燥,气急喘促,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治宜滋阴润肺,清热生津,用举肺汤、元参清肺饮、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紫菀散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弦,多涎唾。”有虚热、虚寒之分。虚热者,咳声不扬,吐稠粘涎沫,口干咽燥,气急喘促,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
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而成为本症状。多因外邪乘肺,咳逆上气,久而不治,邪热入里灼伤肺阴;也有因汗、吐、下等伤之津液,致胃津不能输布于肺,肺津干枯成痿,此皆阴虚内热,热熏于肺的虚热肺痿。
肺气虚冷(35%)虚热肺痿日久,或者大病之后,耗气伤阳,气不化津,肺失滋养而发本症状。邪恋不解,阳气稚弱,多从寒化,致使肺中虚冷。阳虚不能化水,气虚不能摄津,肺失津养,亦可成痿。多见于早产羸弱患儿。
诊断依据:
1.主症 咳吐浊唾涎沫:唾呈细沫稠粘,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 或竞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
2.兼症 面色fD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
3.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相关检查 :
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反应肺功能的状况。肺核素扫描、支气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肺痈 咳而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病性属实属热。
肺痿 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属于虚证。
联系 肺痈失治久延,可转化为肺痿。
2.肺痨 为痨虫蚀肺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症,具传染性。肺痨后期也可转化为肺痿。
肺痿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肺痿中医治疗
1、辨证要点: 辨虚热与虚寒:虚热证:易于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 虚寒证:常见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
2、治疗原则: 补肺生津:虚热 清热生津,以润其枯; 虚寒 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兼表证 兼以解表:疏风、散寒、清热; 兼痰浊 祛痰、化痰; 兼咳喘 止嗽、平喘。
3、证治分类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 肺阴亏虚,虚火内炽,灼津为痰或咳痰带血 阴虚肺燥,咳伤肺络咳声不扬,甚则音哑 肺津不足,金破不鸣。气息喘促 肺失滋润,宣降失职,肺气上逆,口渴咽干,午后潮热,皮毛干枯、虚火内盛,阴亏津伤,皮毛失荣 ,舌红而干,脉虚数 阴虚火盛,肺津不足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口不渴、肺虚有寒,短气不足以息、肺气亏虚,头眩,神疲乏力,食少、脾气亏虚,运化无力,精微不足,形体失养,形寒肢冷,面白虚浮 肺脾虚寒,小便数,或遗尿 肺虚不能通调水道, 舌质淡,脉虚弱 肺气虚寒。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烟尘等环境污染。 要戒烟酒,忌吃粘腻肥甘及辛辣、煎炸等刺激之品。
1.X线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观察病变程度、范围,明确病因。肺萎陷:肺叶容积缩小,密度增高,临近肺叶向胸膜移位。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升高。
2.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反应肺功能的状况。肺功能异常可出现在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出现以前,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动态观察肺功能,对疗效评价、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3.肺核素扫描、支气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眩晕、遗尿,气急喘促,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皮毛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