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虫积

虫积,中医病证名。腹内虫多积聚成块的病证。因肠道寄生虫引起的,以饮食异常,脐腹疼痛,面黄肌瘦,面有虫斑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常见于小儿疳积、虚劳、厥证等病证。虫积多因饮食不洁,吃入带有虫卵或虫体的食物而引起。临床常见蛔虫证,蛲虫证和绦虫证。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
  • 需做检查:
    粪便寄生虫  粪寄生虫卵  尿常规  胃钡餐造影  便常规  寄生虫检查的直接涂片法  免疫学检测  腹部平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 传染性:
    粪-口传播
  • 治愈周期:
    6-8周
  • 治愈率:
    75%-85%
  • 患病比例:
    0.002%-0.003%
  • 好发人群:
    无特定的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或兼有白斑,形体消瘦,脐腹疼痛,时发时止,早晨或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嗜食异物,夜间磨牙,睡卧不安,烦躁啼哭,大便秘结或稀薄,或便下蛔虫。重者口流清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日久可见肚腹胀大,腹部硬实、青筋暴露。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虫积多因饮食不洁,吃入带有虫卵或虫体的食物而引起,临床多见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等。

营养失调(30%):

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营养失调了引起本病。

脾胃受损(30%):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饮食不节(30%):

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或者是辛辣刺激食物,可能会引起本病。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鉴别诊断

临床常见蛔虫证,蛲虫证和绦虫证。

1、蛔虫证。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或兼有白斑,形体消瘦,脐腹疼痛,时发时止,早晨或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嗜食异物,夜间磨牙,睡卧不安,烦躁啼哭,大便秘结或稀薄,或便下蛔虫。重者口流清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日久可见肚腹胀大,腹部硬实、青筋暴露。

2、蛲虫病。主要表现为夜间肛门奇痒难忍,女性会阴亦痒,睡眠不安,尿频或遗尿,肛门湿疹。日久可见食欲减退,面黄肌瘦。

3、绦虫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脘腹胀痛或隐痛,大便不调,便中有扁节状虫体,肛门作痒,食欲不振或亢进,形体消瘦,四肢乏力。日久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惊厥。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虫积西医治疗

(1)阿苯达唑:是广谱、高效、低毒的苯咪唑类抗虫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糖原耗竭与腺苷三磷酸生成减少,使虫体麻痹。驱蛔虫作用较缓慢,常于用药后2~4天蛔虫才从粪便排出。严重感染者需多次治疗方可治愈。治疗过程中可因蛔虫躁动而并发胆道蛔虫病。阿苯达唑对成虫、蚴虫及虫卵均有杀灭作用,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剂量为400mg(200mg/片),顿服,或l天内分2次服。可于驱虫后10天重复给药1次。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0%,多于服药后2~3天出现头昏、失眠、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下降及乏力等,可于48h内自行消失。有癫痫史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幼儿禁用本品。

(2)甲苯达唑:本品为广谱驱虫剂,对蛔虫有较好疗效。其作用机制与阿苯达唑相似。用法为200mg,顿服,虫卵阴转率可达80%,或 100mg/次,3次/d,连服3天,虫卵阴转率可达95%以上。不良反应少,仅少数患者出现头昏及轻微胃肠道反应,无须处理可自行消失。孕妇禁用,2岁以下幼儿不宜服用。

虫积中医治疗

1、蛔虫证:治宜安蛔驱虫,健脾和胃,方用使君子散、乌梅丸等。

2、蛲虫病:治宜杀虫止痒,方用追虫丸等。外用百部、大蒜灌洗。

3、绦虫证:治宜驱虫,方用槟榔汤、下虫丸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虫积食疗方:(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桑剂:全葱(郎青葱。述根、须捣蝴,去渣,取汁)二雨至三雨。 蕾台子汕(郎菜油。无菜油,麻油亦能替代)一雨。

2、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枳实、郁金、香附、白芍、丹皮、茯苓、神曲、青皮、陈皮、生甘草。水煎,日一剂,分三次服。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控制传染源

驱除人体肠道内的蛔虫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发现、治疗肠蛔虫病患者,对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及农村居民等,抽样调查发现感染者超过半数时可进行普治。在感染高峰后2~3个月(如冬季或秋季),可采集体服用驱虫药物。驱出的虫和粪便应及时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

2、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

3、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不放牧猪等。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血常规

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2、病原检查

大便直接涂片方法简单,蛔虫卵检出率高,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阳性率达90%以上。直接涂片阴性者,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方法较为复杂。肺蛔虫病或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时,痰中可检出蛔虫幼虫。

3、免疫学检查

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可提示早期蛔虫感染或有雄虫寄生,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及IgE呈高水平,但并无特异性。

4、B型超声检查

腹部B超对胆道蛔虫病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但阳性率并不高。

5、X线检查

胃蛔虫病患者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大小与蛔虫相似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若多条蛔虫平行聚集,则阴影如“稻米状”;虫体截面投影则呈“豆粒状”或“串珠状”影像;挤压后使虫体舒展散开,则上述影像随亦之变化。十二指蛔虫病患者,X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6、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发现十二指肠及胆管内蛔虫,取出钻入壶腹孔的虫体可使胆绞痛迅速缓解,并可对胆管阻塞进行减压与引流。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脘腹胀痛或隐痛,大便不调,便中有虫体,肛门作痒,食欲不振或亢进,形体消瘦,四肢乏力。日久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惊厥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