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puerperalheatstroke)是指在产褥期囚高温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本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处理不当町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中暑先兆:发病急骤,发病前有短暂的先兆症状称中暑先兆。出现口渴、多汗、心悸、恶心、胸闷、四肢无力。

2.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能得到及时处理,产妇体温开始升高,随后出现面色潮红、胸闷、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口渴,痱子布满全身。  

3.重度中暑:产妇体温高达41℃~42℃,呈稽留热型,可出现谵妄、抽搐、昏迷。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干燥无汗,瞳孔缩小,反射减弱。若不及时抢救,数小时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即或幸存也常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后遗症。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

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机体靠汗液蒸发散热。而汗液蒸发需要空气流通才能实现。但旧风俗习惯怕产妇“受风”而要求关门闭窗,产妇深居室内,包头盖被,穿长袖衣、长裤,紧扎袖口、裤脚,使居室和身体小环境处在高温、高湿状态,严重影响产妇出汗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而出现高热、意识丧失和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当人体处于超过散热机制能力的极度热负荷时,因体内热积蓄过度而引起高热,发生中暑。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产褥中暑,但需与产后子痫、产褥感染败血症相鉴别。产褥感染产妇可以发生产褥中暑,产褥中暑患者又可并发产褥感染。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产褥中暑西医治疗

急救(缓解措施)或者疾病发生的前兆:

1.中暑先兆:早期出现心悸、恶心,有时伴呕吐,偶有发热、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大量出汗。  

急救措施:  

1.如发现产妇有中暑的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较好的凉爽处休息。  

2.解开衣服,多饮些淡盐水或服十滴水、仁丹、解暑片、藿香正气水等,短时间内即可好转。  

3.出现高烧、昏迷、抽搐者,应让患者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在呼叫救护车或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可用湿毛巾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前胸、后背等处。

产褥中暑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保健:妇女在产后其实在产后1~2天最好吃些清淡而易消化的饮食,以后再逐渐增加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食物,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可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1)中暑先兆产妇出现心慌、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多汗、四肢无力等症状。  

(2)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发现和治疗,产妇体温可突然上升,皮肤干燥无汗,关节肌肉疼痛、体表布满痱子,脉搏、呼吸增快,面色潮红、胸闷、烦躁、口渴。  

(3)重度中暑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1~42℃,产妇浑身无汗、尿少。未及时处理,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神志不清、谵妄(说糊话)、狂躁,再发展可出现昏睡,昏迷、抽风,血压下降,若不积极抢救。数小时内可出现心肺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常常留有后遗症。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产褥中暑关键在于预防,做好卫生宣教,能识别产褥中暑的先兆症状。 破除旧风俗习惯,居室保持通风,避免室温过高,产妇衣着应宽大透气,有利于散热,以舒适为度。

1、妇女在产后其实在产后1~2天最好吃些清淡而易消化的饮食,以后再逐渐增加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食物,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可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2、夏天分娩的产妇,切忌包额头,也不能身穿长衣、长裤和袜子。住房必须通风凉爽,但应注意不让风直接吹在身上,以免着凉。

3、产妇的居室应通风换气,衣着要恰当,以舒适为度,以免影响散热。如有中暑先兆的情况,应立即将产妇移到凉爽通风处,解开衣服。

4、多喝水,尤其要补充盐水。体温较高者应立即给予冷水、酒精擦浴,快速物理降温,大多轻症患者能得到控制。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从发病季节、患者家居环境、产妇衣着以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产褥中暑。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并发中暑,感染,腹泻。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