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小儿肠套叠常见病
别名:儿童肠套叠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近端肠段及其肠系膜套入远端肠腔,导致肠梗阻的一种婴幼儿常见急腹症,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间歇可出现淡漠,嗜睡,常见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继而吐胆汁样物,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

体格检查:早期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发作时,可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发作间歇期触诊可有右下腹平坦空虚感,这是由于盲肠和回盲部套入横结肠至右上腹所致;此外还可触及部位不固定的包块,因一侧肠系膜及血管牵拉,肿块通常呈弧形,肛指检查可能发现血迹或带血的黏液,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大。

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静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

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

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改变(24%):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回盲部解剖因素(20%):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病毒感染 (20%):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15%):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遗传因素(10%):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5%):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发病机制

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远端套入近端(称逆行性肠套叠)较罕见,绝大多数是单发性肠套叠,偶见多发性肠套叠同时发生者。

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共3层肠壁,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套入部进入鞘部后,受蠕动的推动向远端逐渐深入,同时其所附肠系膜也被牵入,结果不仅肠腔发生梗阻,而且肠系膜血管受压,套入部肠管可发生水肿淤血绞窄而坏死,尤其是颈部被勒紧,由于鞘部肠管持续痉挛紧缩而压迫套入部,颈部最早发生血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受阻,组织淤血水肿,套入部肠壁静脉怒张破裂出血,与肠黏液混合成果酱样,肠壁水肿继续加重,动脉受压,套入部供血停止而发生坏死,而鞘部肠壁则因高度扩张与长期痉挛可发生局灶性灰白色动脉性缺血坏死,此灰白色坏死灶肠壁薄弱,极易穿破,比套入部紫红色淤血坏死更有穿孔的危险,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发现。

常见原发性肠套叠按其发生部位分为4型:①回结型:占85%,②小肠型:6%~10%,③结肠型:占2%~5%,④回回结型:占10%~15%,少数病例以回盲部为起点,多数是以回肠末端距回盲部几厘米到十余厘米处为起点套入结肠。

年长儿回结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更无血液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较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常仍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1.凡健康婴幼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或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可确诊。

2.肠套叠早期在未排出血便前应做直肠指检。

鉴别诊断

1.急性痢疾

(1)夏季发病。

(2)大便次数多,含黏液、脓血,里急后重,多伴有高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3)粪便检查可见成堆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

(4)但必须注意菌痢偶尔亦可引起肠套叠,两种疾病可同时存在或肠套叠继发于菌痢后。

2.梅克尔憩室 出血大量I血便,常为无痛性,亦可并发肠套叠。

3.过敏性紫癜

(1)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mL,由于肠管有水肿、出血、增厚,有时左右下腹可触及肿块,但绝大多数患儿有出血性皮疹、关节肿痛,部分病例有血尿。

(2)该病由于肠功能紊乱和肠壁血肿,亦可并发肠套叠。

4.蛔虫性肠梗阻

(1)症状与肠套叠相似,婴儿少见,无便血。

(2)腹部肿块呈条状,多在脐周及脐下。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小儿肠套叠西医治疗

(一)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肠套叠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且少见重症患儿。

阵发性哭闹、排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触及包块的患儿要高度怀疑肠套叠的可能。若全身情况良好,可即刻行空气或液体(钡剂)灌肠。空气或液体(钡剂)灌肠既是诊断也是复位方法。

腹膜炎、肠穿孔、败血症、可疑肠坏死等均是灌肠禁忌证。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灌肠复位的可能性就越小,危险性就越大。

较之钡剂灌肠,空气灌肠具有快速安全、操作更简单、并发症更少、射线照射时间更短等优点。因能够准确获知灌肠压力大小,故有更高成功率。特别是一旦穿孔,钡剂灌肠危害严重。目前国内已普遍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复位成功率为75%~94%。若首次复位不成功,可在麻醉下再行试灌。

复位成功后,一般需口服炭片,观察其排出情况,并告之家长,无论是灌肠还是手术,复位成功后均有复发可能。

肠穿孔是空气灌肠最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立即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处插入一粗针头,减张排气,并行急诊手术。

少数肠套叠有自发复位的可能。

手术治疗:如果患儿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需行剖腹探查。术前应予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术中须探查是否存在诱发肠套的器质性病变。肠套叠复发率为2%~20%,其中约1/3发生于首次发病当天,大多数则在6个月内复发。复发者往往没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复发多次。手术复位或行肠切除者较少复发。与首次发病者比较,无手术治疗史的复发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率几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复发病人通常就诊较早,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不适和烦躁。需要注意的是,复发肠套叠应考虑存在肠道病变可能。胸腹部手术术后均有继发肠套叠可能。患儿术后出现肠梗阻表现时,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术前明确肠套叠诊断。大多术后肠套叠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平均10天左右。造影检查有助于诊断,可表现为小肠梗阻。术后肠套叠多为回回型,需手术复位,但无需肠切除。

小儿肠套叠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和正常小儿喂养一样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种、习惯以后再增添”的原则,特别要注意保持大便习惯及性状良好,如出现便秘、腹泻、腹痛、腹胀、呕吐应及时就医。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合理喂养

1、添加辅食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食品必须等前一种食品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一般需要5-7天的适应期,不能同时添加几种新食物。

2、添加食物的量,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喂食蛋黄可先试喂1/4个,3-5天适应后增至1/2个,1-2周后增至1个。

3、食物应从稀到稠,如先喂米汤后给米糊、米粥。从流汁、厚流汁、半流食到半固体流食,进而到固体食物,如从稀饭、稠粥到软饭。

4、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菜汁、细菜泥,至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5、炎热的夏季或婴儿身体不适时不宜添加新的辅食,此时的婴儿食欲下降,适应能力较差,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

只要父母能够合理喂养你的小宝宝,仔细观察宝宝的一切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就可大大降低肠套叠的发病率或得到及时的治疗。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血液检查外周血可有血象白细胞增高,也可正常;重症休克,脱水者可有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半数以上病例,腹部平片有可疑表现,如腹部包块影,气体及粪块分布异常,结肠充气减少,出现肠梗阻时的液气平面,但以上均为非特异性表现,诊断不能确定时,可作钡或气灌肠检查,在X线透视下,可见钡柱或气体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晚期病例如小儿已有严重中毒脱水,高热或休克,腹胀并有腹膜刺激症状时,只宜作低压定量钡或气灌肠检查,注意结肠是否空瘪,特别是乙状结肠,如小肠有多数张力性气液面而结肠空瘪时,即可按绞窄性肠梗阻诊断而进行开腹探查。

辅助检查有:

1.腹部B超检查:在套叠部位横断扫捕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纵断扫描可见“套简征”。

2.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经肛门插入Foley管并将气囊充气20~40ml。将“T'形管一端接Foley管,侧管接血压计监测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注入37℃~40℃等渗盐水匀速推入肠内,可见靶环状块影退至回肓部,“半岛征”由大到小,最后消失,诊断治疗同时完成。

3.空气灌肠: 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可见杯口阴影,能清楚看见套叠头的块影,并可同时进行复位治疗。

4.钡剂灌肠: 可见套叠部位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的杯口影,以及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呈现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只用于慢性肠套叠疑难病例。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可并发脱水,甚至休克,腹膜炎征象,儿童可并发于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蛔虫症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