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亦称贝赫切特病(Behcets disease,BD),白塞(Behcet)病是一种不明原因,好发于男性青壮年,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
全身各系统均受累,而较常见的是口腔,皮肤,生殖器和眼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和消化道发病均较重,并以男性发病为高,日本学者报告各器官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口腔溃疡100%,皮疹90%,外生殖器溃疡97%,眼部损害79%,眼部损害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生率分别为90%及40%,其他系统损害为中枢神经系统28%,消化系统20%,心血管系统15%,关节15%,黄正吉等分析了我国白塞病各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为:口腔溃疡99%,眼部病变43.2%,外生殖器病变73.6%,皮肤病变96.8%,神经系统26%,大血管8.7%,消化道8.4%,关节炎60.9%。
少数患者为急性发病,可于5天至3个月内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生损害,病情重,常伴有高热等,经过一定时期的缓解后,可慢性反复发作,两次复发间隔的平均时间1~2个月,大多为慢性发病,先于一个部位发生损害,经不同时期的反复发作与缓解之后,再分别于其他部位发病,后者以局部损害为主,全身症状较少,但在病程中可以急性加重。
无论是急性发作或是在慢性病程中急性加重,主要的全身症状都是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或肿胀等,热型不定,少数病例可持续高热,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月经,季节气候改变等,均可使不同部位的损害加重,少数患者有家族史,无接触传染病例。
1.基本症状
指在本病中最常见又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它们可以在长达数年时间内相继的出现或同时出现,大部分起病隐匿,少数起病急骤并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1)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ation):每年发作至少3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唇缘,唇,软腭等处出现不止一个的痛性红色小结继以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为2~3mm,有的以疱疹起病,约7~14天后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有持续数周不愈最后遗有瘢痕者,溃疡此起彼伏,本症状见于98%的患者,且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且必需的症状。
(2)复发性外阴溃疡(recurrent genital ulceration):与口腔溃疡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出现的次数较少,数目亦少,常见的部位是女性患者的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男性的阴囊和阴茎,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约80%有此症状。
(3)皮肤病变:皮肤黏膜损害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占95.7%,皮肤损害有如下4种:
①结节性红斑:是皮肤损害中最多见的一种,主要在下肢,特别是小腿,有时也可发生于上肢及躯干,以伸侧面多见,皮下结节一般为蚕豆到胡桃大,深浅不一,有疼痛和压痛,皮肤色淡红,暗红或紫红,质地偏硬,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无规律散在分布,1个月左右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或为一面消退,一面新发,多数是夏天较重,极少破溃,部分结节红色范围可超过结节面积,越向外颜色越淡,似有一红晕环绕。
②血栓性静脉炎:主要发生于下肢,有时也发生于上肢,为触之发硬的皮下索条,有局部压痛,若发生于皮下深部,则体检时仅有皮下索条感;若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可有不同程度皮肤表面发红和高起皮肤的索条状物,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也可继发于静脉注射药物之后。
③毛囊炎样及疖样损害:男性多于女性,毛囊炎样损害多于疖样损害,该种皮损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见于头,面,胸背及阴部,皮损多少不一,可反复发作,以夏天为重,这些皮损基底浸润较显著,顶端脓疱较少,周围红晕较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硬结,细菌培养呈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
④针刺反应:注射(肌肉,静脉),针灸等刺伤皮肤真皮层,24~48h后即可在针刺部位产生带红色的丘疹,中心有脓疱,以后逐渐结痂,此种反应称为针刺反应,1周左右消退,病情活动期多呈阳性,有特异性诊断意义,有时针刺反应为阴性,此时用生理盐水注射,一般在24h后可于针刺部位出现脓疱,必须强调,即使针刺反应阴性,也不能排除白塞病。
(4)眼损害:以眼部症状为白塞病的主要表现,也称眼白塞病,其主要特征为一过性,回归性渗出性炎症,眼球各组织均可受累,早期表现为角膜炎,结合膜炎,巩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伴前房积脓等,反复发作后,则主要表现为脉络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以及眼底出血,玻璃体浑浊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可导致失明,眼部损害可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性。
结合膜炎,角膜炎,巩膜炎都是在血管炎的基础上,由于炎症化学刺激或其他有害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循环障碍而造成的,结合膜炎也呈回归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3~5天,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角膜炎,经久不愈者常常造成角膜溃疡,甚至可发生角膜穿孔,有时在结合膜炎,角膜炎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可出现继发性白内障。
典型虹膜睫状体炎伴前房积脓并不多见,前房积脓为无菌性,细胞成分为中性粒细胞,内含少量纤维蛋白,白细胞主要来自炎症性虹膜,视网膜炎的特征为急性回归性发作,表现为视盘发红,浑浊,视网膜白斑,出血等,玻璃体浑浊为本病眼部损害的主要表现之一,每次发作都可使之加重,这种改变先于前房浑浊,玻璃体浑浊是由于周围毛细血管炎性渗出所造成的,同玻璃体内膜相连的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的渗出物,容易进入玻璃体,刺激内膜而形成肉芽肿组织,同理,与睫状体后环脉络膜相连接的部位周围也容易形成肉芽肿组织,玻璃体与睫状体后环脉络膜处形成的肉芽肿,是造成玻璃体浑浊的主要因素。
2.系统症状
除上述基本临床症状外,有部分病人尚有脏器系统的病变,这些病变亦多因局部血管炎所引起,系统病变大多出现在基本症状之后。
(1)消化道病变:本型又称胃肠-贝赫切特病,它出现在10%~15%的患者,消化道症状按其出现的频率有腹痛并以右下腹痛为常见,伴有局部压痛和反跳痛,其次为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泻,吞咽不适等,通过胃肠X线检查,内镜检查及手术探查看到肠道的基本病变是自食管下段开始的多发性溃疡,回盲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进行内镜检查的15例中有7例此处有溃疡,其次为升结肠,降结肠,胃,食管等处,总之这种病变可出现在自口到肛门的全消化道的任一部位,重者合并溃疡出血,肠麻痹,肠穿孔,腹膜炎,瘘管形成,食管狭窄等合并症,甚至可以因此而死亡。
(2)神经系统病变:本型又称神经-贝赫切特病,见于10%的患者,男性并发此病变明显多于女性(10∶4),除个别外都在基本症状出现后的数月到数年内出现,临床表现随其受累部位而不同,脑,脊髓的任何部位都可因小血管炎而受损(即使在同一患者,神经系统可多部位受累),因此患者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化,北京协和医院收治14例中有6例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甚至失语,2例有意识障碍和抽搐,2例有恶心,呕吐,2例出现脊髓病变,有肢体麻木,痛觉过敏,其中1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1例除有脑梗死外尚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1例无神经系统症状。
并发神经系统病变者多发病急骤,根据其症状可分为脑膜炎,脑干损害,良性颅内高压,脊髓损害,周围神经受损等类型,现将各类型的症状列举如下:
①脑膜炎型:头痛,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视盘水肿,脑膜刺激征,双侧锥体束征,偏瘫等。
②脑干损害型:头晕,头痛,耳鸣,意识障碍,眼震,Horner综合征,脑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发呛,呼吸障碍,癫痫等。
③良性颅压增高:头痛,呕吐。
④脊髓型:双下肢无力,麻木,感觉障碍,不同程度截瘫,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阳性。
⑤周围神经型:四肢无力,麻木,周围型感觉障碍,肌萎缩,腱反射低下等,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明显少于中枢神经病变者,仅为中枢病变的1/10。
脑脊液的异常为颅内压力增高,约80%有轻度白细胞增高,单核细胞或多核细胞各占一半,33%~65%有蛋白的升高,脑MRI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见到脑组织不同部位(额叶,枕叶,颞叶,小脑,基底)多发性梗死,有少数尚伴有局部出血,1例动脉造影可见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神经病变的复发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约77%病人经治疗病情缓解但仍遗有后遗症,死亡多出现在神经系统发病后的1~2年内。
(3)血管炎:本型又称血管-贝赫切特病,本节所指的是大中血管炎,见于10%的患者,所谓大中血管炎指任何部位的大中动脉炎和大中静脉炎,此型多见于男性,北京协和医院21例血管-贝赫切特病中,动脉受累4例,静脉受累15例,动静脉同时受累2例。
①大中动脉炎:当主动脉及其分支出现血管壁的炎症时,首先使管壁增厚,继而血栓形成终致管腔变窄,持续的炎症反应使动脉壁的弹力纤维遭到破坏,丧失其坚韧性而形成动脉瘤样的局部扩大,同时营养该部位的滋养血管也因炎症而使该处大血管壁病变加重,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有患侧无脉或弱脉,血压低,或在健侧根本测不到,局部出现血管杂音(颈,腹部等处),脑动脉狭窄者,有头晕,头痛,严重者晕厥,肾动脉狭窄时出现肾性高血压,冠状动脉受累时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当有动脉瘤形成时局部出现搏动性肿块,有患者因主动脉根瘤样扩张而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亦有出现肺动脉高压。
中等度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浅表的静脉炎通过一般体检就能发现,但在深静脉的炎症栓塞引起下肢肿胀则有赖于局部血管造影方能确诊,北京协和医院追查了在该院就诊的6例贝赫切特病合并大中静脉炎者,除一例失访外,其余均存活5年以上,但都丧失了劳动力。
大中血管炎的诊断有赖于病史及细致的体格检查,血管造影,Doppler检查是明确诊断和受累范围的可靠检查。
②白塞病心脏的受累并不少见,可因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而出现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三尖瓣闭锁不全而致右心功能不全,另外,亦有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肌受损,心包积液的报道。
(一)发病原因
确切病因不明,现有资料认为环境与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1.环境因素
(1)微生物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链球菌sanguis,结核杆菌均被疑为可能的病因,然无确切证据,有人认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一种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保留的极为保守而广泛存在的分子,它们在热度,与自由基接触,缺氧,主要营养成分缺乏的刺激下可以由细菌或宿主细胞产生,细菌产生的HSP可以刺激病人的T淋巴细胞。
(2)地理:本病患病率高的人群都位于一个特点的地区,横跨亚洲,属当年东西方商业交流的路途,而且同为土耳其人,移居德国后的患病者较欧洲部分的土耳其人低5倍,较亚洲部分的土耳其人低18倍,移居夏威夷后的日本人其患病率低于日本本土者,这些都提示一个未知的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因素在起作用。
(3)种族:西方白种人的患病率明显较中东人及黄种人为低,在伊朗境内的土耳其族患病率明显高于该国的其他民族,伊朗另一少数民族来自古老的稚利安族(白人种族),罕见BD。
2.遗传因素
(1)家系调查:BD有家族史者在日本为2%~3%,在土耳其及其他中东国家为8%~34%,大部分为一级亲属,土耳其有报道患者的同胞患病的危险因子达11.4~52.5,说明BD有遗传的倾向。
(2)遗传基因:
①HLA-B5(B51):各国均报道了BD与HLA-B5(B51)有密切相关性,在亚洲具此基因的BD患者达81%,日本达55%,对照人群10%~15%,相对危险性6.7,欧洲10个国家BD者的HLA-B5的阳性率为25%~79%,而各自的对照组为3%~28%,相对危险性1.5~10.9,在我国BD患者的HLA-B频率为37.5%,许多人认为HLA-B*5101(B5的亚型)具有贝赫切特病基因的决定簇(即DAIXXXXXF),它可能起自身抗原的作用,在有严重内脏病变和眼病的BD,HLA-B5(B51)的阳性率较无内脏病变和眼病者为高,因此它也被认为与BD疾病的严重性相关。
②MIC:本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HLA-B位点与TNF位点之间,靠近B位点,有亚型A与B,MIC A与BD有关,MIC A在BD中较对照人群明显升高(前者为74.0%,后者为45.6%),但有人以为MIC A与B51有很强的连锁,且其异质性低,因此不像是一个与BD相关的主要基因,MIC A主要由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表达,它刺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因此BD的血管损伤可能与它有关。
(二)发病机制
BD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
(1)活化的T细胞出现在患者的局部组织和周围血中,其中CD4 和CD8 均有增多,γδT细胞也增多,各个患者T细胞受体TCRβ株升高不一致,即TCRVβ呈多态性,说明T细胞升高是由多种不同抗原促发的,由于周围血中IL-2和IFNβ是增高的,Th2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和IL-10呈低水平,因此BD属Th1占优势的细胞免疫反应,而血循环中的致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8也是增高的。
(2)中性粒细胞的反应是一非特异性的细胞反应,在本病中有一定作用,如本病中出现的非细菌性化脓性毛囊炎,针刺反应,前房积脓均显示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活化和功能亢进,来自B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具有产生大量过氧化物和溶酶体酶及加强趋化作用的能力,以致造成组织损伤,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可能与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促发有关。
(3)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衬于血管内壁,为血流提供光滑表面,维持血液正常的流动,也作为渗透膜调节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近年来发现它能合成,释放活性物质如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抗凝血和促凝血因子,促进和抑制血管壁细胞生长因子,防止血细胞粘附于血管壁因子等,当受到刺激(如致炎细胞因子)后,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增多,有利于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于其壁,形成血栓,同时白细胞外移,活化释放导致组织损伤的介质,并扩大了自身组织的损伤,内皮细胞受损后有抗原递呈,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目前认为内皮细胞参与了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由于内皮细胞本身的异质性,不同大小,种类和不同器官的内皮细胞形态,功能不同,解释了不同血管炎中受损器官和临床表现的迥异。
2.体液免疫
BD与其他具有已知的自身抗体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不同,它与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磷脂抗体的相关性不明显,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与血管炎病有一定相关性,它可以出现在多种血管炎病变中:如原发性血管炎病中的大动脉炎,川崎病,韦格纳肉芽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继发性血管炎中的狼疮肾炎和皮肌炎,在BD中其阳性率为28%。
AECA的靶抗原在各个血管炎中很不相同:在SLE有DNA,DNA-组蛋白,核糖体P蛋白,系统性血管炎有蛋白酶3或髓过氧化酶,在BD的靶抗原尚不明。
AECA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但它可以活化内皮细胞,促发补体依赖和(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持续或进一步进展。
诊断
白塞病国际诊断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有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生殖器溃疡:有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生殖器有阿弗他溃疡,尤其是男性。
3.眼病变: 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可见有细胞浸润,或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 结节红斑样病变,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者)。
5.针刺反应阳性: 以20号无菌针头,斜刺入皮内,24~48h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确诊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口腔溃疡虽本身特异性不强,但它出现于98%的BD,且当它与外阴溃疡,眼病变,皮肤病变相结合后特异性大大提高,因此它被认为是BD的基本症状之一,当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和眼部损害三大主要症状中有两个症状存在时,在排除其他有关疾病的前提下,即可诊断为白塞病。
鉴别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
可有眼部病变,口腔溃疡及神经,心血管系统病变,但其病情进行性加重,并不呈周期发作性,而且LE细胞,抗核抗体阳性,这些异常发现决不见于白塞病。
2.韦格内肉芽肿
虽有眼部病变及多系统损伤,但其病情进行性恶化,肺部X线检查可见有变化多端的浸润影,有时可有空洞形成,组织病理特征为肉芽肿性血管炎,而且肾功能损害严重,无阴部溃疡,针刺试验阴性,很易与白塞病相鉴别。
3.结核性关节炎
有时伴有结节性红斑,但无眼部损害及阴部溃疡,一般也无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抗结核治疗有效,虽然结核菌感染可引起白塞病,对抗痨治疗有效,但结核杆菌引起的白塞病不仅有结节性红斑和关节炎,而且还有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黏膜改变,二者鉴别并不困难。
4.多发性大动脉炎
当白塞病以血管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应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相区别,后者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无脉症,无口腔,阴部溃疡,组织病理改变为巨细胞动脉炎,无静脉改变,针刺反应阴性,很少有皮损。
5.克罗恩病
肠道白塞病与克罗恩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仍应作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对待,不完全型肠道白塞病与克罗恩病都伴有口腔,会阴溃疡者,临床上不易鉴别,此时通过组织病理及血管造影可将两者加以区分开来。
小儿白塞病西医治疗
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白塞病的治疗需要内科、眼科、口腔科等密切配合,不同病情又有其侧重面,治疗方案需高度个体化,常局部治疗与全身药物治疗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可提高临床疗效。
(1)支持疗法:急性活动期,尤其是重要脏器受累时,应卧床休息。发作间歇期应预防复发,例如保持口腔内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时控制口腔、咽部感染,可预防口腔病变发作。皮肤和眼部同样也应保持清洁。肠白塞病急性期腹泻、腹痛及便血严重时,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输液甚或输血等支持治疗。有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80mg/d)能预防血栓形成,可试用于本病。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根治药物,但是只要接受正规治疗,尚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常用的主要药物有以下几类。
①激素: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可以减轻各种症状,能改善黏膜溃疡和关节疼痛,对有眼部受损和中枢神经受损者,宜及时应用较大剂量。一般用强的松30~40mg,每日1次口服,对重症可静脉滴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待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虽可使口腔溃疡及关节炎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药后病情往往复发。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难治愈。
②免疫抑制药:是治疗本病的另一种重要药物,可以阻止疾病发展,与激素有协同作用,并能减少激素的用量。使用时应注意白细胞下降,消化道不良反应及脱发等副作用。
苯丁酸氮芥:用于治疗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及血管病变。用法为2mg,3/d。持续使用数月直至病情控制至稳定,然后逐渐减量至小量维持。病情完全缓解半年后可考虑停药 。但眼损害应考虑用药2~3年以上,以免复发。用药期间、应定期眼科就诊检查。副作用有继发感染,长期应用有可能停经或精子减少、无精。
硫唑嘌呤:效果较苯丁酸氮芥差。用量0.1,2/d。可抑制口腔、眼睛的病变、关节炎。停药后易复发。可与环孢素A联用。
甲氨蝶呤:低剂量(每周7.5~15mg,口服或静注)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病变及皮肤粘膜病变。停药数月后病情可复发,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副作用有消化道及骨髓抑制、肝损害等。
环磷酰胺: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肺血管炎、眼炎时,与强的松配合使用,采用大剂量静脉冲击疗法,每次用量0.5~1.0/m2 体表面积。3~4周后重复使用。使用时嘱病人大量饮水,以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此外可有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减少。对慢性病变作用有限。
环孢素A:近年来试用环孢霉素A(CycosyrinA)对眼疾患有一定疗效。对其他系统损害疗效不够明显。每次125~300mg,每日工1次,3个月为1疗程。
柳氮磺吡啶:3~4g/d,可用于肠道白塞病或关节炎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③抗结核药物:有结核病者,经抗结核治疗后病情缓解。三联抗痨至少半年以上,观察疗效。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定、乙胺丁醇等。
④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0.4~0.6,3/d;萘普生,0.2~0.4,2/d;双氯酚酸钠,25 mg, 3/d等,或其他COX-2选择性抑制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尼美舒利、舒林酸(奇诺力)、双氯芬酸(扶他林)等,对关节痛、关节炎有效。
⑤其他药物:
秋水仙碱,可抑制白细胞趋化,减少刺激与炎症反应。对关节病变、结节红斑、口、阴溃疡、眼色素膜炎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毒性大,现已少用。
酞胺哌啶酮(Thalidomide)或沙利度胺(Thalidomide):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50mg,3/d。注意妊娠妇女禁用,以免引起胎儿畸形,另外有引起神经轴索变性的副作用。
α干扰素:治疗口腔损害、皮肤病及关节症状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于眼部病变的急性期治疗。IFN-α-2a每日600万单位皮下注射,治疗有效后逐渐减量甚至停药。
Infliximab用于治疗复发性色素膜炎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及抗纤维蛋白疗法(尿激酶链激酶)亦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但不宜骤然停药以免反跳。
(3)对症治疗:本病一般病情不甚严重,但是有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或致命的并发病,如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胃肠道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大血管病变引起主动脉破裂等。因此,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及时的必要的治疗。
①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可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膏、冰硼散、锡类散等。局部涂以糖皮质激素糊膏或贴膜,3~5次/d次或局部滴5%四环素液,以减轻疼痛,加速愈合。雷公藤总苷(雷公藤多甙)1mg/(kg?d),2~3个月,沙利度胺(肽胺哌啶酮)每天200~300mg,分次服用,可防止口腔溃疡复发。
②眼部病变:眼结、角膜炎可应用皮质激素眼膏或滴眼液,眼色素膜炎须应用散瞳剂以防止炎症后粘连,重症眼炎者可在球结膜下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眼色素膜炎时,需要扩瞳以防止色素膜粘连,用0.5%可的松每天滴眼3~4次,连用4~5天,严重时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5mg,1~2次,可减轻炎症渗出。全身用药可采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后葡萄膜炎或视网膜血管炎、前葡萄膜炎及神经炎均有可靠疗效。通常以环磷酰胺1.0g/m2体表面积,静脉注射,每月1次,加用泼尼松龙(强的松龙)0.5mg/(kg?d),疗效较好。无效时可试用环孢素治疗。
③皮肤病变及外阴溃疡:一般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阴部后涂以抗生素软膏,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外阴溃疡疼痛。严重皮肤病变亦可考虑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短疗程疗法。生殖器溃疡用1:5000高锰酸钾清洗后加用抗生素软膏;
④神经白塞病:一般采用大剂量泼尼松(强的松)每天60~120mg,合并免疫抑制药治疗,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甲氨蝶呤及雷公藤总苷等。一旦病情控制,糖皮质激素应及时减量。
⑤肠白塞病:肠白塞病尤其有胃肠出血症状时,治疗应积极而又慎重,首选雷公藤总苷或系统地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不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内科不能控制的肠白塞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可能引致创口愈合不良,且复发率较高。
⑥血栓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3次/d。此外其他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生物反应调节剂――γ干扰素、中性粒细胞功能抑制剂如秋水仙碱等也可适当选用。
⑦防治复发:白塞病有缓解与复发交替倾向,防止复发甚为重要。应特别注意防止各种感染,注意口部、眼部、阴部清洁及饮食卫生。一旦有复发现象应抓紧进行联合治疗。
(4)手术治疗:
若有血管闭塞或动脉瘤,可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术或其他外科手术处理。 并发肠穿孔时可行手术治疗,但肠白塞病术后复发率可高达50%。复发与手术方式及原发部位无关,故选择手术时应慎重。眼失明伴持续疼痛者可手术摘除。手术后应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减少复发。
小儿白塞病中医治疗
(1) 早期(热毒炽盛):以清热利湿、解毒泻火为主要治疗法则,可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用法】 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2)中期(气血两虚):常需攻补兼施,以益气养阴、清热除湿为主要法则,可选用六味地黄汤(丸)、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此期病程一般较长,应正确立法,守方稳进,坚持治疗。
甘草泻心汤:
【出处】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处方】甘草(炙.三钱) 干姜(炮.三钱) 黄芪(一钱半)黄连(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3)晚期(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以滋补肝肾、温阳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法则,常用六味地黄汤(丸)、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赤小豆当归散、血府逐瘀汤基本方加减组方治疗。
六味地黄汤: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山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每天1剂,分两次服。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白塞氏病患者不宜吃牛肉,羊肉,狗肉,驴肉及姜,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之品,烟酒能助温酿热,所以应戒烟忌酒。患病期间,尤其是口腔溃疡较重时,不能吃过硬或温度过高的食物,以免损害创面。应以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在饮食起居中保持常度,生活有规律,杜绝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避免加班熬夜,切勿过度劳累,戒烟忌酒,并养成饭后嗽口刷牙的良好的卫生习惯。
预防措施关键就是要预防疾病的复发,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情绪;注意清洁卫生,防止各种感染;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可缓解病情。生活中要注意饮 食或是情绪等导致口腔溃疡复发。要及时就医,遵照医嘱,长期定期的吃药,防止病情复发,因为白塞病反复发作后眼睛可能会失明,给病人造成终身痛苦,所以治 疗上主要治疗上要治白塞病以便保护眼睛,保护视力。
1.皮肤刺激试验
前臂屈面皮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48h出现直径大于2mm红色硬结或小脓疱,小丘疹者为阳性,提示中性白细胞趋化性增强,阳性率约40%。
2.C-反应蛋白(CRP)测定
CRP在眼部炎症发作前后均有升高,特别是在发作前不久最明显;CRP增高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数值增多者,1周内眼病发作的阳性率达86.1%,因此认为测定CRP对预测眼部炎症发作有一定价值。
3.红细胞沉降速度及白细胞分类
本病发病时,血沉明显加快,中性粒细胞比值亦显著增高。
4.病理学检查
所有受害器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大多为渗出性,少数为增生性,或两者兼而有之,急性渗出性病变表现为管腔充血,血栓形成,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纤维蛋白样变性,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红细胞外溢,中性粒细胞核常破碎成核尘,有明显的水肿,纤维素渗出,脓肿形成,增生性病理所见也无例外。
5.有条件或必要时,还可做血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免疫遗传学方面(6号染色体短臂)检查。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程在7年以内的患者,常合并胃,十二指肠球部及小肠溃疡,个别病例可发生溃疡穿孔,小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改变,可见肠腔增宽,小肠黏膜皱襞增粗,有分节现象,有时可见部分空肠肠壁平直而呈香肠状。
病程在10年以上的晚期患者,可有胃,小肠及结肠广泛性小息肉样充盈缺损,以小肠及结肠部为明显,在回盲部及升结肠部位可表现有增殖性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充盈缺损,黏膜皱襞紊乱,病理诊断为溃疡性回,结肠炎。
肺部表现较少见,若肺血管梗死或出血,常表现在肺野或肺门区有类似肺炎,肺转移瘤的密度增高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心脏影可增大,气脑造影可有轻度脑室扩大,脊髓造影可发现蛛网膜粘连。
血管造影可发现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脑动脉等不同部位的血管呈节段性狭窄性改变。
2.心电图
部分患者可出现ST段与T波改变,多数有窦性心动过速。
3.脑电图
神经系统受累时,多数表现有弥漫性慢波,但也可有多种波形变化而无特征性波形,有脑干症状者可出现弥漫性慢波,无脑干症状者可出现轻度到中度慢波。
4.针刺反应
这是本病目前惟一的特异性较强的试验,它的做法是用无菌皮内针头在前臂屈面的中部刺入皮内,然后退出,48h后观察针头刺入处的皮肤反应,局部若有红丘疹或红丘疹伴有白疱疹则视为阳性结果,同时进行多部位的针刺试验时,有的出现阳性结果,但有的却为阴性,病人在接受静脉穿刺的检查或肌内注射的治疗时,也往往出现针刺阳性反应,静脉穿刺出现阳性率高于皮内穿刺的阳性率。
针刺的阳性反应与疾病受累的部位无明显关系,但与本病的活动性呈正相关,针刺试验阳性结果出现在我国60%以上的BD患者,而在地中海沿岸国家阳性率达80%,欧美国家本试验的阳性率较低,本试验假阳性较少,其特异性达90%。
5.其他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受累系统的相关检查,包括磁共振等影像学,血管造影,超声心血管检查,内镜,脑脊液等。
可造成失明,角膜溃疡,视网膜血管炎,球后视神经炎,可发生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青光眼;神经系统损害可发生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感觉障碍等;心血管病变可至动,静脉阻塞,发生动脉瘤和静脉曲张,大动脉受累时表现为无脉症;消化道受累可发生溃疡,穿孔;肺部可发生支气管瘘或肺梗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