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分批出现丘疹,迅速变成疱疹并结痂。发疹期或发疹后期部分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损害,称为水痘性角膜炎(varicella keratitis)。
水痘引起的角膜病变一般比较轻微,预后较好,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角膜基质水肿,盘状角膜基质炎和树枝状角膜炎。
1.角膜基质水肿
多于水痘发病后4~5天出现,表现为角膜基质弥漫性轻度或中度水肿,伴有后弹力膜皱褶及少量房水细胞,可引起暂时性视力下降,本症为一过性体征,1周左右自然消失,不遗留角膜混浊和新生血管生长。
2.角膜基质炎
多发生在感染水痘之后1~3个月,单眼发病,因早期角膜体征轻微,且全身表现较突出,故往往为家长所忽略,较年长儿童可主诉眼疼,视物模糊,检查可见角膜中央呈盘状混浊,混浊区角膜增厚,伴后弹力膜皱褶,角膜后壁KP及房水细胞也较常见,其表现与HSV性盘状角膜炎极为相似,二者仅从临床表现很难加以鉴别,水痘性盘状角膜炎往往合并有树枝状角膜炎,且常常是先有盘状角膜炎后有树枝状角膜炎,而HSV性盘状角膜炎,往往先有树枝状角膜炎,后才发生盘状角膜炎,因此考虑前者是VZV感染角膜后,引起的角膜基质的免疫反应。
3.假树枝状角膜炎
多发生于感染水痘后3~4个月,临床上此种水痘感染史往往为家长忽略,水痘性树枝状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单孢病毒性角膜炎(HSK)相似。
4。严重者可以引起房角小梁网炎症
(一)发病原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同一种病毒引起的两种疾病,水痘患者多为儿童,为初发感染,带状疱疹则多为成人,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为潜伏感染,病毒的基本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结构相同,本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二)发病机制
是下列某一种因素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1.病毒对角膜和角膜神经的直接侵犯。
2.宿主对完整病毒或病毒抗原在角膜内发生炎性反应。
3机体对改变了的自身组织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4.由于角膜知觉减退,眼睑异常及角膜表面泪液膜改变,发生继发性改变。
诊断
1.病史
发病前1~8个月有感染水痘的病史,尤其是儿童患者。
2.角膜病变
水痘发病后4~5天出现的一过性角膜水肿,发病1~3个月出现的盘状角膜基质炎以及晚期所出现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等所呈现的特征性角膜病变。
鉴别诊断
假树枝状角膜炎多发生于感染水痘后3~4个月,临床上此种水痘感染史往往为家长忽略,水痘性树枝状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单孢病毒性角膜炎(HSK)相似,其主要鉴别点为:水痘性树枝状角膜炎多发生于儿童或婴幼儿,发病前3~4个月多有水痘感染史,而HSV性树枝状角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有感冒发烧史,反复发作史。
水痘性角膜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本病有自愈倾向,对于弥漫性角膜水肿及盘状角膜基质炎,局部滴糖皮质激素眼液可加速消退。
2.对树枝状角膜炎,用机械刮除病灶的方法可使病变很快痊愈。抗病毒药物,如碘苷(IDU)、阿糖腺苷(Ara-A)、三氟胸苷(F-3TdR)等,局部应用也有一定疗效。
(二)预后
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水痘性角膜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可适当吃些滋阴降火,清肝明目的食物,像莲子、梨、百合之类的,饮食清淡为宜,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葱姜蒜等。忌烟酒。
预防水痘,尽早接种疫苗。如果已经发生水痘,则尽早抗病毒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免疫荧光技术:可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VZV抗原。
2.补体结合试验:水痘患者血清抗VZV抗体滴度升高,在其恢复期逐渐下降,至6~12个月,降到仅能检出的水平,用补体结合试验查到高滴度VZV抗体,抗HSV抗体则为阴性,因此可判断为VZV感染所致。
3.血液学检测:可见血沉加快。
4.电镜检查:取假性树枝状角膜病变刮片,置于电镜下可发现类似VZV的病。
可伴发皮肤及黏膜水痘和呼吸道症状,其他脏器也可以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