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渗出性多形红斑

渗出性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 exudativum)又名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重症称史-约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好发于手足背、前臂及小腿等部位,多见于春秋季节。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 需做检查:
    皮疹  真菌组织病理学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6个月
  • 治愈率:
    65%
  • 患病比例:
    发病率约为0.004%-0.008%
  •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临床特点为多见于春秋季节,对称性好发于手足背,前臂及小腿等部位的多形性皮疹,是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斑疹-丘疹型;水疱-大疱型;重症型。

1.皮疹呈多形性:开始多为红斑,以后可出现风疹块丘疹,结节或水疱,紫癜等,红斑大小约如扁豆或指盖,颜色鲜红,中心暗红或紫红,可相互融合,有些红斑中心可消退形成环状,呈虹膜样或靶样改变,或出现重叠水疱,为本病特征性损害,水疱也有呈现出血性内容者,如血性皮损数多时,则称为出血性多形红斑。

 2.常对称发生于指缘,手掌,其次为前臂,足背,小腿,颜面,颈部,颈旁,严重者也可见于黏膜。

3.发病急剧,急性经过,发病前又有四肢倦怠,头痛,食欲不振,关节痛,微热等轻微前驱症状;经过约2~4周,愈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4.多见于青年,女性较多,春秋季发。

5.自觉痒痛。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尚不完全明了,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即可能是皮肤小血管对某些致敏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其变应原可能为细菌,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类,青霉素,砷剂等,也可由于腐败食品鱼虾等,其他如X线照射,月经紊乱,妊娠等也可伴发,另外还与物理因素如寒冷和气候变化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原因血热或脾虚湿盛,复感风热或风寒之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肤;或因饮食失常,食入禁忌而诱发。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诊断。

1.皮疹呈多形性,开始多为红斑,以后可出现风疹块,丘疹,结节或水疱,紫癜等,红斑大小约如扁豆或指盖,颜色鲜红,中心暗红或紫红,可相互融合。

2.常对称发生于指缘,手掌,其次为前臂足背,小腿,颜面,颈部,颈旁,严重者也可见于黏膜。

3.发病急剧,急性经过,发病前又有四肢倦怠,头痛,食欲不振,关节痛,微热等轻微前驱症状;经过约2~4周,愈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4.多见于青年,女性较多,春秋季发。

5.自觉痒痛。

鉴别诊断

1.冻疮:多见于冬季及皮肤露出部位,不见于黏膜,有瘙痒,遇热尤甚,局部水肿浸润,并有静脉淤血。

2.疱疹样皮炎:虽系多形性皮疹,但多呈环状或半环状排列,慢性经过,易于复发,瘙痒剧烈,多见躯干,四肢,血液及水疱内嗜酸性细胞显著增多,碘化钾试验阳性,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下张力性大疱,内含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

3.荨麻疹:发疹无定处,发生及消退迅速,皮疹为单一风团,一般无水疱,自觉剧痒。

4.药疹(多形红斑型):有服药史,停药后经适当处理即愈,与季节无关,无一定好发部位。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积极预防各种感染,对过敏体质患儿应慎用各种药物,尤其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因食物、药物过敏引致的本症。

渗出性多形红斑西医治疗

全身治疗

1、追寻病原、停用致敏药物,并给以相应治疗。多进富含有维生素水果、新鲜蔬菜,限制动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轻症患者可内服抗组胺剂、钙剂及维生素C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便秘者,可给盐类泻剂如硫酸镁。发病若与HSV有关者,可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有较好作用。重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关节痛时给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或吲哚美辛(消炎痛)。有病灶或并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渗出性多形红斑中医治疗

1、血热型:法宜清热凉血、散风。方用凉血五根汤加减。白茅根30g,茜草根10g,紫草根10g,菊花10g,生地15g,丹皮10g,大青叶 12g,防风10g,车前草15g,薄荷3g,热盛烦渴者加生石膏、竹叶;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关节痛者加秦艺桑枝、鸡血藤;或用三花子藤方(生槐花、款冬 花、地肤子、首乌藤)内服。

2、寒湿型:法宜健脾除湿,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物汤加减:茯苓10g,白术10g,陈皮5g,桂枝10g,白芍10g,吴茱萸10g,干姜6g,当归10g,鸡血藤15g。气虚明显者加生芪、党参;关节痛者加秦艽、老鹳草;发生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生于下肢者加木瓜。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局部治疗

原则消炎、收敛、止痒,防止感染。以红斑丘疹为主者选用炉甘石洗剂、皮质激素软膏。对水疱糜烂渗出者可用各种收敛抗菌剂,作局部湿敷或油膏。如3% 硼酸水,复方硫酸铜溶液或黄柏地榆水湿敷;复方代马妥油膏或5%紫草,10%生地榆油膏。有口腔黏膜损害时,可用白菊花,金银花泡水含漱,每1天多次。

预后

经过约2~4周,愈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保健

1、糜烂渗液较多者生橄榄500克,加水1000毫升,慢火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汁。每次饮20毫升,每日3 4次。并用适量汁水外洗患处。本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功效。

2、伴有急性眼结膜炎者羊苦胆1只,用温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3日。本方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的功效。

3、红斑、丘疹为主者红枣10只,柴草20克。加水煎汤代茶常饮。本方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

4、以水疱为主者冰糖20克,莲花7朵,加水烧汤代茶常饮。本方具有清热利湿消炎的功效。

5、反复易发者糯米50克,防风9克,荆芥9克。后二味水煎取汁,与糯米共煮粥。每日分早晚服食。本方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

6、兼有暑湿、口渴者西瓜1个,去籽捣汁。每次1碗,每日3次本方具有清热解暑、利湿止渴的功效。

7、伴脾胃虚弱、纳谷不香者瘦猪肉150克,山药150克。洗净切块。如常法炒菜,佐餐用,可经常食用。本方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8、水疱糜烂兼眼睑浮肿、下肢肿胀者绿豆30克,薏苡仁30克。加水煎汤代茶,不拘时,频频饮食。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利尿消肿的功效。

9、兼形寒畏冷者羊肉250克,生姜15克。加酱油红烧。佐餐用。每日1次,连用7日。本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10、兼有目赤、口干津少者红萝卜100克,枸杞子20克。同加水煎汤,放凉后饮。不拘量,时时饮之。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患者饮食注意

1、宜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高价蛋白质的食物。可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有助于肠蠕动,以保持大便通畅。

2、忌食辛辣刺激、海鲜发物及油炸、炒货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日常预防

多进富含有维生素水果,新鲜蔬菜,限制动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药物过敏史者,使用药物时慎用。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轻度增多,多数病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沉加快,也可出现蛋白尿。

组织病理:有各种各样的组织象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改变:① 表皮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坏死,严重者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表皮分离,其上方表面大片坏死,本型见于靶形损害和重症多形红斑。②真皮型:真皮乳头水肿,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浸润,以单一核细胞为主,杂有嗜酸性粒细胞,本型见于斑疹,丘疹性损害。③真皮表皮混合型:常见,沿真皮表皮边缘及表浅血管的周围有一单核细胞浸润,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形成表皮下水疱,部分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坏死,细胞内水肿及海绵形成,真皮上部常有红细胞外渗。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可以并发感染。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