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小儿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在小儿比较少见,偶有伴发胆石症者(小儿更罕见)。发病常较急骤,多于发病后1天内就诊,以腹痛,高热塞战为主要症状,偶有黄疸,上腹疼呈持续或间断性钝痛,胀痛或剧烈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高热可引起惊厥,或精神不好,谵妄,昏迷等症状,黄疸较轻,时间短暂。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发病常较急骤,多于发病后1天内就诊,以腹痛,高热塞战为主要症状,偶有黄疸,上腹疼呈持续或间断性钝痛,胀痛或剧烈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高热可引起惊厥,或精神不好,谵妄,昏迷等症状,黄疸较轻,时间短暂。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胆囊管梗阻(30%):

此在急性胆囊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因结石、寄生虫、先天性的狭窄而形成梗阻及先天性胆总管畸形等引发。由于胆囊管梗阻,大量胆汁淤积于胆囊内,部分水分被囊壁吸收,致使胆汁浓缩,胆盐浓度相对增加,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的化学性炎症。约90%以上的急性胆囊炎病人是由于胆囊管梗阻或胆囊排空障碍所致,胆囊结石或胆泥堆积于胆囊颈部是导致梗阻的重要原因,因此急性胆囊炎有结石性和非结石性之分。在小儿,结石性胆囊炎少见,近些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多种因素所致。如胆囊管过长、扭曲,但囊管管腔被蛔虫、黏液、胆囊带蒂息肉等阻塞或胆道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胆囊排空紊乱等因素使胆囊管痉挛或梗阻致胆汁瘀积。在国内农村地区,胆道蛔虫症及所致的胆道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

细菌感染(28%):

细菌侵入是急性胆囊炎的又一重要病因。细菌侵入途径主要有:①由十二指肠经胆总管上行侵入,最常见的有蛔虫钻入胆管,携带细菌进入;②经门静脉血入肝和胆囊,多见于危重症时肠道菌群移位;③经淋巴管入肝及胆囊;④经动脉血入胆囊动脉至胆囊,少见。胆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繁殖。致病菌主要为肠源性细菌,如埃希氏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类杆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其他(30%):

急性胆囊炎者可合并急性胰腺炎,可能与胰胆管合流异常导致胰酶反流被胆囊胆汁激活、损害胆囊黏膜所致。此外,非结石性胆囊炎可发生在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以及长期禁食和应用TPN等发生的胆汁瘀积的基础上,这些病例在发病时,大多数有胆囊内胆泥形成。有报道黏稠的胆汁和胆泥可刺激胆囊上皮分泌前列腺素I2和E2,继而介导炎症反应。免疫抑制的病儿可发生机会性微生物感染导致急性胆囊炎,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巨细胞病毒或隐孢子菌感染。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一般根据上腹痛及右上腹压痛的病史及体征,诊断并不困难,在以中毒性休克情况下来就医的患儿,也要考虑到有本症的可能,结合症状,体征和病程发展迅速,伴有精神不好,谵妄,神志模糊或昏迷等症状,可以作出诊断,有腹腔渗液的,可做腹腔穿刺,如抽出绿色渗液则可确诊为胆汁性腹膜炎。

胆囊炎应与传染性肝炎相鉴别,后者肝脏肿大,白细胞数可不增高且有肝功能减退现象,急性胆囊炎,胆管炎伴发腹膜炎时,应与其它原因所致腹膜为如阑尾炎,胰腺炎及消化道穿孔(如伤寒肠穿孔)等症相鉴别,除一般病史,体征及X线检查外,超声波可测知胆囊大小及囊壁是事粗糙增厚,腹腔穿刺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小儿急性胆囊炎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解痉镇痛:可用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杜冷丁,肌肉注射,以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和疼痛。

2、抗菌治疗:其目的是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常选用氨基苄青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羟唑和头孢呋肟治疗。更换药时应根据血、胆汁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而定。

3、一般治疗:急性胆囊炎一旦确诊,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及休息等治疗。

二、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

以下症状适合做手术:

1、胆囊坏疽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

2、急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诊断明确者;

3、高热,中毒性休克,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并恶化者;

4、无手术禁忌证,且能耐受手术者;

5、在治疗过程并发有肝脓肿,胰腺炎,胆囊坏死穿孔;

6、胆管结石。瘢痕狭窄非手术不能解除者。

手术原则: 解除胆道的梗阻,充分引流减低胆内压,术前应积极准备,包括输血、补液、静脉输入抗生素及纠正休克等措施。如经3~6小时的积极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即应行急症手术以免失去抢救机会。

手术方式: 可根据患儿一般情况及局部情况决定。如系化脓性穿孔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则作胆囊切除。如病变限于胆囊而小儿一般情况不良者亦可作胆囊造瘘。若同伴有胆总管炎症或穿孔时则须行胆管引流,同时行腹腔引流。

小儿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

一、中药方剂

1、脓毒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方剂: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清心、凉血、解毒,生地清营凉血;元参、麦冬养阴清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以透邪热。

湿热重者加茵陈、黄芩;腑实便秘可加大黄、枳实;神昏谵语者可服安宫牛黄丸;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者加服独参汤补气固脱以救急。

临床常见证型为上述四种,但又可相互交织、互相演变。治疗上应注重清、利、疏、通,因湿热不清,邪毒不除,不利胆疏肝则湿热难消,不通腑泻下邪毒从何而去。对胆绞痛剧烈者,通腑泻下为其首要,泻而痛减。体质佳者可重用大黄。在此基础上融汇变通,随证施治,乃可取得良效。且清利湿热宜早宜尽,若清利不及时彻底,恐湿热壅盛,酿成脓毒证的危候。

2、血瘀证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五灵脂主入肝经血分,能通利血脉。散瘀止痛;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香附、元胡、乌药,枳壳疏肝行气止痛,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强;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热盛者加银花、连翘;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黄连;湿重者加厚朴、苍术;腑实便秘者加生大黄。

3、湿热证

功能主治: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剂: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茵陈善清利湿热、退黄疸;栀子、黄芩清热化湿;大黄、枳实通腑泻热;半夏辛开苦降、有助清化湿热;芍药缓急止痛。

右胁下痛剧加川楝子、元胡;右胁下触及包块、压痛拒按者加桃仁、赤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复花。

4、气滞证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味。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助柴胡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而痛止。白芍养阴柔肝,合甘草可缓急止痛。恶心、呕吐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伴黄疸者加茵陈;合并胆石症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

二、中成药

1、茵栀黄注射液: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2、消炎利胆片:疏肝利胆,消炎止痛。用于急性胆囊炎、胆道炎。

3、舒肝止痛丸:疏肝理气止痛。用于气滞型胁痛。

4、胆石通胶囊:利胆消炎,清热排石。用于胆囊炎及伴有胆石者。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一般急性胆囊炎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消退自愈,但伴发腹膜炎者,须经积极准备后手术治疗,66例中死亡3例,其年龄分别为2个月1例及1岁以内2例,均系伴发胆汁性腹膜炎晚期患儿。

预防上:

1.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2.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

3.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4.要养性,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体格检查呈急性病容,体温可持续在38.5℃以上,最高可达41℃,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及腹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个别严重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经治疗后始出现腹胀,全腹紧张及压痛等腹膜炎体征。

末梢血象白细胞数增高,并可有中性白细胞数增多,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可并发胆结石,胆管炎,胆汁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