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动脉栓塞(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指周围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继而造成远端发生急性缺血,表现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坏死,并直接影响阻塞动脉远端的血液供应,发生缺血性表现,严重者威胁生命。造成周围动脉栓塞的栓子根据来源分为:1.心源性栓子 约9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心房颤动与栓塞关系密切,房颤造成的栓塞,大部分来源于左心房附壁血栓。2.非心源性栓子 血管源性,比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栓子。3.来源不明的栓子。如癌栓、脂肪栓等。
约半数病人起病急骤,其余则于数小时内逐渐发生,栓塞部位以下的肢体突然发生疼痛,初期为皮肤苍白,随后发绀,表浅静脉凹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后下肢渐渐肿胀,假使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则肢体于数小时后肤色和温度均有改善,然而仍有患部肌肉压痛和肿胀,如侧支循环较差,则可发生皮肤水疱和坏疽。
临床特征为肢体“5P”征:
①疼痛(pain):开始在栓塞部位,渐向远侧延伸,可随栓子移动。
②感觉异常(paraesthesia):袜套形感觉障碍。
③运动障碍(paralysis):肌肉坏死麻痹。
④无脉(pulselessness)。
⑤苍白(pallor),当腹主动脉分叉处产生鞍状栓子栓塞时,则症状更严重,除有双下肢动脉阻塞性症状外,常有全身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和腹痛,老年人甚至发生休克。
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和感染性心膜炎的老年人,发生急性下肢疼痛伴疼痛部位肢体缺血表现者应疑有急性动脉栓塞。
(一)发病原因
大部分栓子来源于左心房,左心室的附壁血栓或瓣膜血栓,小部分来自主动脉或外周血管的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病因多见于心肌梗死,冠心病及风心病有心房纤颤以及心内膜炎的病人。
(二)发病机制
本病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和股动脉,上肢动脉较少受累,偶尔可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和尺动脉,有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可先发生在较小的动脉,如胫前和胫后动脉,病变后期动脉常扩张,变硬,呈条索状或不规则扭曲。
动脉壁中的改变参见“动脉粥样硬化”节,少数可导致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
患肢的缺血程度取决于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范围,闭塞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代偿程度,臂部动脉循环闭塞时,因为颈部,肩胛带和肘部的丰富侧支网可能足以防止缺血症状,臂部的症状通常由靠近主动脉弓的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的阻塞性病变所致,血管狭窄不到75%通常不影响肢体静息时的血流,血管狭窄≥60%在运动时才会发生肢体缺血,患肢组织缺血后皮肤萎缩变薄,皮下脂肪消失而由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骨质稀疏,肌肉萎缩,并出理缺血性神经炎,后期可出现坏疽,坏疽常从患肢的末端开始,可以局限在脚趾,也可扩展到足部或小腿,但很少超过膝关节,糖尿病患者易导致坏疽和组织的感染。
在老年人中需注意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相鉴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多发性大动脉炎常见于青年人,鉴别多无困难。
老年急性动脉栓塞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内科治疗
大多数病人于急性栓塞数小时后症状逐渐减轻以至完全消失。患肢宜保持于30~40℃,下垂15°,适给予止痛剂以减少疼痛,可采取普鲁卡因腰交感神经封闭术以使皮肤血管扩张。于发病后8~12h内给予肝素治疗或静脉点滴尿激酶(每天6~8万U)效果较好,国内亦有蝮蛇去纤酶溶栓治疗取得效果的报告。方法见动脉血栓疗法。
2.外科治疗
腹主动脉分叉处之鞍状栓子栓塞需急症手术治疗。发病数小时而症状不减轻者亦应行血栓摘除术。发病12h内进行手术者成功率可达90%。也可行导管血栓吸引术。
(二)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可发生致命性危险。
老年急性动脉栓塞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合理膳食。
1.患者应避寒冷,勿在冷水中洗浴或游泳。
2.冬天要穿着暖和,经常行走以促进血液循环。
3.绝对不要加热脚部,避免脚部和小腿的太阳照射,用温水(接近体温)洗脚,要彻底擦干。
4.避免足部损伤,鞋袜要清洁舒适,勿赤脚走路,若发现足部有皮肤裂开,伤迹或颜色改变伴或不伴疼痛,均应看医生。
冠状病人多伴血脂异常。
多普勒超声图,红外线显像和肢体容积描记可在短时间内明确栓塞部位。
严重急性动脉栓塞可并发休克和点状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