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挤奶者结节常见病

本病是因为接触患有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 需做检查: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真菌组织病理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
  • 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8000元)
  • 传染性:
    接触传播
  • 治愈周期:
    1-3个月
  • 治愈率:
    95%
  • 患病比例:
    发病率约为0.01%-0.05%,多见于挤奶者
  •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挤奶员发病的潜伏期一般5天,长者2周,皮损几乎都发生于两手背,手指,少数前臂也有,一般右侧比左侧多,偶见于面部,皮损分布散在而不融合,数目1~20个不等,皮疹为红色扁平丘疹,1周内形成坚实,暗红色,轻微触痛的结节,一般约绿豆至黄豆大小,周围多有红晕,有的结节顶端有凹陷,其上可结痂,个别病例的晚期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样损害,病期4~6周不等,愈后不留瘢痕,除皮损外,部分患者可并发局部淋巴结炎,一般无其他全身症状。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乳牛乳房的一种病毒感染,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病原体已从培养中分离出来,形态上和羊痘病毒相似,根据上海华山医院对本病患者种牛痘全部获得阳性结果来看,本病和牛痘之间无交叉免疫。

(二)发病机制

本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显然是由于工作中和患病乳牛直接接触传染所致,从挤奶员中患病率(56%)来看,说明这种病毒在人群中比在牛群中的感染力(患病率83%)差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尚未发现,人是否经过挤奶传播本病尚不能肯定。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根据患者职业史及其所在单位内乳牛及人群中发病情况,再结合皮损特点,不难诊断,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临床上有时需与传染性软疣及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挤奶者结节西医治疗

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如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对于已有皮肤损伤的患者应进行皮肤的局部消毒,或者涂擦抗生素软膏(如百多邦)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其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预后  

良好。病期4~6周不等,愈后不留瘢痕。

挤奶者结节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日常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发现可疑病牛,立即隔离,并作相应的消毒及对症治疗,挤奶员如欲在病牛身上操作,可戴橡皮手套或采用机械化操作法,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病牛。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病理:表皮棘层内可形成多房性水疱,常见明显角化不全,于细胞质内,偶尔在细胞核内可发现病毒包涵体,真皮上部可出现肉芽肿反应。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本病主要是以皮肤的损伤为主要表现,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常常伴有瘙痒,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