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是由于许多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在引起炎症或感染过程中,能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由此产生的贫血称感染性贫血。
1.急性感染合并的贫血:其症状和体征与一般贫血症状类似 但溶血与失血常是突然发作,溶血发作有时呈暴发型,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血,患者贫血可非常严重,常有明显的腰痛及肢体酸痛,头痛,胸闷,憋气,寒战,高热,明显血红蛋白尿,体检可发现明显黄疸,脾脏可肿大。
2.慢性感染合并的贫血:其临床表现常被原发病掩盖 贫血本身并无特殊症状,其症状轻重与贫血程度相关,常有疲乏,心悸,气短,纳差,面色苍白等,此外,感染本身可引起发热,恶寒,肝脾肿大等。
胃肠道感染合并出血常见于钩虫病,志贺痢疾杆菌所致菌痢,伤寒,幽门螺旋杆菌等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出血,细菌感染引起膀胱炎常有血尿,肺内结核分枝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可产生肺空洞引起咯血,感染引起失血临床表现常为急性,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失血,其症状与缺铁性贫血相同。
红细胞生成减少(20%):许多感染性疾病可对骨髓造血祖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针对红细胞系,即产生贫血,如累及髓红细胞系或巨核细胞系,可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红细胞破坏增多(10%):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原虫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性疾病时,由于机体产生INF-α,IL-1,TNF等细胞因子可使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使红细胞在脾,肝脏破坏过多,可产生血管外溶血,此外,由于病原体本身或其分泌的毒素及其他产物的直接作用,或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间接作用,使红细胞迅速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很多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表2),但它们引起贫血的机制不尽相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红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
(2)免疫机制参与的溶血性贫血:许多与感染有关的溶血性贫血有免疫机制参与,可分为以下3种。
①自身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刺激机体产生特殊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某种蛋白结合,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刺激抗体产生的因素不需要持续存在,溶血性贫血可分:IgM型血管内溶血,为冷抗体型;IgG型血管外溶血型,多为温抗体型,大部分感染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冷抗体型,又称为冷凝集素病,最常见诱发冷凝集素病的原因为支原体肺炎和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两者分别产生针对红细胞表面Ⅰ,i抗原的IgM型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固定补体,产生溶血,其他可以引起冷凝集素病的感染包括腮腺炎,巨细胞病毒,军团菌等。
②免疫复合物型:其发生机制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抗感染药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固定补体产生溶血,可发生在儿童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此外,抗感染的药物如奎宁,奎尼丁,磺胺,吡哌酸等药物亦可引起此型贫血。
③多凝集素性:正常红细胞膜上T抗原被糖原所掩盖,感染后红细胞膜上糖原被细菌产生的酶水解,使T抗原暴露出来,可与血浆中的多种抗体结合,如IgM型抗体可使红细胞聚集最终发生溶血。
(3)红细胞内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依靠还原酶来对抗病原微生物和药物氧化作用,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细胞内一个主要的对抗氧化作用的还原酶,参与红细胞内葡萄糖戊糖磷酸途径代谢,使细胞内生成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持在稳定水平,GSH具有保护血红蛋白不被氧化作用,G6PD缺乏患者,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过氧化物及抗感染的一些药物的直接氧化作用均可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由于G6PD缺乏,高铁血红蛋白与过氧化氢作用,珠蛋白与血红素分离形成Heinz小体,Heinz小体吸附于红细胞膜上,使膜变僵硬易在脾脏被单核巨噬细胞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
(4)病理改变所致溶血性贫血:见于感染直接或间接所致的组织损伤和变性,如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菌性心内膜炎,脾功能亢进,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常发生在年轻人和儿童,婴幼儿,常在患非特异感染后发生急性溶血,尿毒症和血小板减少,病原菌常为分泌血管毒素的大肠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和肺炎球菌。
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风湿性心瓣膜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脾功能亢进等病理时均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
感染性贫血的诊断除具备上述有关的贫血诊断依据外,必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如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等,最关键是具备引起贫血的原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稀释性贫血:在进展型肿瘤患者,特别是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其血浆容量增多,可导致稀释性贫血,
2.非感染性慢性失血和铁吸收不良:除感染引起失血外,感染性贫血与慢性失血及铁吸收不良的鉴别依靠以下几点:
(1)运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在前者下降后者升高,
(2)血清铁蛋白前者正常或增加而后者减少,
(3)试验性补充铁剂对于慢性感染性贫血无效,而对缺铁性贫血有明显疗效,
3.慢性肾衰所致贫血:血清铁正常或升高,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西医治疗
1.祛除病原微生物:治疗原发感染性疾病。原发病治愈后,贫血自然逐渐纠正。
2.贫血的治疗:轻度贫血不需治疗,贫血严重者可对症输血,减轻贫血症状。红细胞生成素对感染贫血有效,但使用剂量较大,常需1万U/d,但用后可使血清铁进一步下降,注意补充铁。铁剂应用对感染性贫血无效,长期应用铁剂,可使铁贮存量增加,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中医治疗
1、脾虚型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炙甘草、当归、炙鸡内金、六曲、木香、砂仁、黄芪等。方中以党参甘温,入脾肺二经,补气健脾,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益胃和中,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助白术使湿从小便而去,加强健脾除湿之功,炙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半夏燥湿化痰;木香、砂仁理气醒脾。黄芪当归为当归补血汤,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根据“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方中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护肌表,以防气脱,补益中焦,资助化源,取其“阳生阴长”益气而生血,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气旺血生。炙鸡内金,六曲消食健脾。全方共奏补气生血,健脾燥湿助运之功效。
2、心脾两虚型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陈皮、炒枣仁、炙甘草、大枣等。本方重在益气生血,以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化生气血;酸枣仁、当归、熟地补血和营,养心安神;白术、陈皮健脾理气,以防滋腻滞气,大枣健脾和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3、脾肾阳虚型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用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药用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附子、大腹皮、厚朴、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鹿角胶、当归。若腹泻严重加炒山药、炒扁豆以健脾温肾补中,水肿明显者力。猪苓、泽泻以利水消肿。方中以黄芪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利湿,使水湿小便而去,附子、肉桂、补骨脂、菟丝子、鹿角胶温补肾阳;大腹皮、厚朴行气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脾肾,行气利水之功效。
4、虫积型
治法:杀虫消积。
方药:用化虫丸或榧子杀虫丸加减。药用榧子、槟榔、苦楝子皮,红藤、百部、雄黄、大蒜(取汁)。方中榧子、槟榔、苦楝子皮、百部、雄黄、大蒜均有杀虫之功效,槟榔、红藤理气、化瘀、止痛。
一般若患者全身情况差,则宜先补益气血,纠正贫血,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驱虫,驱虫后,贫血仍显著者,亦应给予积极治疗。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健脾养血食疗方
①乌龙大枣汤:取大枣50克,龙眼肉20克,砂仁15克,乌鸡1只。加水适量,加油盐调味,文火炖2小时,食肉饮汤。
②冬虫夏草鸡:用冬虫夏草,薏苡仁各30克,当归10克,乌鸡1只。加水适量,加油盐调味,文水炖2小时,食肉饮汤。
③阿胶大枣粥:取糯米50克,阿胶10克,大枣8枚,白砂糖适量。阿胶捣碎;将洗净糯米、大枣共煮粥,快熟时放入阿胶及白砂糖,再煮片刻即可。
④虫草炖瘦鸭:用冬虫夏草6枚,瘦鸭1只。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放入砂锅内,加人冬虫夏草及食盐、葱、姜等调料,放入适量清水偎炖,先用大火煮沸,再改小火慢偎至熟烂。
⑤加味羊骨粥:取羊骨750克,粳米50克,黄芪20克,大枣7枚。羊骨洗净砸碎,与黄芪、大枣同入砂锅,用适量清水煎煮,取汤代水与洗净粳米同煮为粥,粥快熟时加入适量生姜、葱白、食盐搅匀,再煮片刻即可。宜温热空腹服用,连用15日为1疗程。
⑥花生牛筋粥:用糯米100克,花生米、牛蹄筋各80克。蹄筋洗净切成小块,与花生米、洗净糯米共入砂锅,加清水适量煮粥,至蹄筋烂熟、米开汤调;为止。宜温热空腹眼食,每日服食1次。
⑦蜂蜜桑葚膏:取鲜桑葚1000克,蜂蜜25克。桑葚洗净绞汁,小火熬成稀膏,放人蜂蜜熬至稠厚,冷却贮藏备用。每日食2次,每次取10--15克以热水冲服,连服半月为1疗程。
⑧红黑木耳汤:用红枣10枚、黑木耳10克、高丽菜6克、丹参5克。以温水泡发洗净,加适量冰糖加水,隔水蒸1小时。分次服用,每日早晚2次。
饮食原则
1、宜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肉、牛奶、鸡蛋等。
2、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乳类、鱼类、瘦肉类、虾及豆类等。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如酸枣、杏、橘子、山楂、西红柿、苦瓜、青柿椒、生菜、青笋等。维生素C有参与造血、促进铁吸收利用的功能。
4、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5、凡辛辣厚味,过于滋腻,生冷不洁之物,当禁食或少食。
6、忌烟酒和生冷食物。
1 、 先天储铁不足。如早产、双胎、母亲贫血,都会使新生儿储铁减少。
2、 生长发育快。婴儿从出生到1岁,生长发育最快,血容量增加迅速,铁的需要量多,因而生长发育过快的孩子容易缺铁。
3、 饮食中铁缺乏。婴儿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完,而人奶、牛奶含铁很少,所以,不及时添加辅食,单纯喂奶很易缺铁。
4、 患病如慢性腹泻等,铁不能很好地吸收,而造成缺铁。发现贫血的症状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因此,症状轻微的常常被忽视,一般发现时常常已经是中度贫血。常见的症状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粘膜苍白,并以口唇、指甲、手掌最为明显。大孩子可以说明有头晕、眼前发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急性感染所致的贫血
(1)外周血: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周围血涂片据感染不同可能有不同血细胞形态特点,如:疟疾可在血片中找到疟原虫;溶血发作时可见有破碎红细胞,小球形等异形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但亦有减低者,中性粒细胞可有核左移,细胞出现中毒性颗粒,空泡,Döhle小体等,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少。
(2)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反应胆红素增加,游离血红蛋白增加,珠蛋白减少。
(3)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抗球蛋白试验可阳性:可分IgG和IgM两型,亦可抗球蛋白试验阴性,如抗感染药物所致溶血性贫血。
2.慢性感染所致贫血
(1)外周血:虽然贫血分类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许多患者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中心淡染,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1%,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80fL,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或减低。
(2)血清铁:总铁结合力下降,铁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感染发生后,血清铁迅即下降,而总铁结合力则在8~12天后开始下降,血清铜则升高,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3)骨髓有核红细胞及骨髓粒/红细胞比值大致正常,无明显红系增生表现,铁粒幼细胞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内铁贮存量增加。
(4)红细胞寿命缩短 用59Cr标记红细胞测定其寿命缩短。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X线,B超,心电图,生化及微生物检查等。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贫血性心脏病等。
1.休克(shock)是机体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循环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这些致病因素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
2.贫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为贫血使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对机体各系统供氧不足,心排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代偿性肥厚、扩大,以及心肌因长期缺氧发生退行变性,加重心脏储备代偿功能减退。贫血性心脏病呈高心排血量型心功能改变,心搏量增加,周围循环阻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