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疹性毳毛囊肿(eruptive vellus hair cysts)1977年由Esterly等首先报告,呈常染色显性遗传,像表皮囊肿一样,发生于毛囊漏斗部。其最具特征的表现为毛囊横面可见多发性毳毛,手术切除治疗。
呈淡黄到淡红褐色小丘疹,直径1~2mm,有些丘疹表面结痂或呈脐窝状,好发于胸部,有些亦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皮损亦可限局于面部或呈播散性,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数年后可自行消退,本病可与其他皮肤损害伴发,如多发性脂囊瘤,毛囊多毳角栓病,先天性厚甲症等。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母体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常染色显性遗传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a 囊肿位于真皮中上部,b 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c 囊内有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及多少不一的毳毛。
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和皮损特点,组织病理可以诊断。在躯干,特别是胸部出现有脐凹状的小丘疹要考虑此病,但需作活检加以确诊。
鉴别鉴别
需与多发性脂囊瘤、粟丘疹、表皮样囊肿、穿通性丘疹性皮病等鉴别。
发疹性毳毛囊肿西医治疗
本病可能与染色体病变有关,导致染色体畸形改变的病因不明确,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但本病可自行消退的可能,故临床上发现本病后可先行观察1-3年,如果没有进行性的增大者可不予处理,少数病例可自行消退,对于呈进行性加重的病例可行电灼或手术切除治疗。
发疹性毳毛囊肿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日常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可减少本病后遗症的发生以及降低其严重程度。
组织病理:囊肿位于真皮中上部,囊肿壁薄,衬以复层鳞状表皮,颗粒层变薄,囊壁可含终期样毛囊结构,其最具特征的表现为毛囊横面可见多发性毳毛。
多发性脂囊瘤,毛囊多毳角栓病,先天性厚甲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