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肾周围炎
别名:肾周炎

肾周围炎(peri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包膜与肾周筋膜之间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果感染形成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多为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致病菌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大肠埃希氏菌。少部分是身体其他部位的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流播散至肾皮质,引起肾皮质小脓肿,破溃后形成肾周围炎,或者肾周围脓肿,这部分患者感染源多数为革兰式阳性球菌。常见临床表现是寒战高热肾区疼痛。当感染波及其他部位时可引起临近脏器的细菌感染性表现。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内科 肾内科
  • 需做检查:
    尿常规  肾功能检查  腹部平片  肾血管造影  膀胱叩诊  CT检查
  • 治疗方法:
    早期可输注广谱抗生素。脓肿形成后需要手术切口引流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是否合并严重并发症,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4-8周
  • 治愈率:
    早发现者预后较好,延误治疗者病死率可达50%
  • 患病比例:
    0.004%-0.008%
  • 好发人群:
    女性多发,尤其见于慢性泌尿系感染者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如继发于严重慢性肾感染,则有持续和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有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等),肾周围炎症进展缓慢,患侧肾区有叩痛,2周后当肾周围脓肿开始形成时,患者有寒战,发热等症状,患侧腰部和上腹部疼痛,肋脊角叩痛,腰部肌肉紧张和皮肤水肿,并可触及肿块,当患侧下肢屈伸及躯干向健侧弯曲时,均可引起剧痛。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血运感染日趋减少,致病菌昔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转为大肠埃希杆菌及变形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其他致病菌还包括许多革兰阴性杆菌,如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球菌和链球菌在文献上也有过报道,某些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多形杆菌和放线菌也可致病,而且常规细菌培养为阴性,肾周脓肿约25%为混合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包括:①肾内感染蔓延至肾周间隙,多数肾周脓肿由此途径感染,包括肾皮质脓肿,慢性或复发性肾盂肾炎(由于存在尿路梗阻),肾积脓,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② 血源性感染,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经血运侵入肾周围间隙,常见有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③经腹膜后淋巴系统侵入,来自膀胱,精囊,前列腺,直肠周围,输卵管或其他盆腔组织的感染,由淋巴管上升到肾周围,④来自肾邻近组织的感染,包括肝,胆囊,胰腺,高位盲肠后阑尾炎和邻近肋骨或椎骨骨髓炎等,有时为肾外伤以及肾,肾上腺手术后引起的感染。

肾周围炎经及时治疗,炎症可消失,纤维化,如继续发展则形成脓肿,根据其位置不同可引起患侧胸腔积液,肺底部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膈下脓肿及髂窝脓肿等。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肾周围炎及肾周脓肿除根据病史和体征外,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肾皮质化脓性感染 也表现为发热,腰痛,患侧腰部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但体温较高,而局部症状没有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明显,X线检查,KUB平片肾皮质化脓性感染显示肾影不清,但可见腰大肌阴影,且无脊柱侧弯,B超和CT检查可区别肾内还是肾周围感染。

2.急性肾盂肾炎 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尿频,尿急,尿痛,查体也有肾区叩击痛,但尿路刺激症状明显,且无患侧肢体活动受限表现,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B超和CT检查可区别是否为肾周围感染。

3.肾乳头坏死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发热,腰痛,血尿,能迅速发展成感染性休克,通常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止痛药史,但无患侧下肢活动受限表现,B超和CT检查可区别是肾内还是肾周围感染。

4.肾周囊肿 主要表现为腰痛,腰腹部肿块等,但腰痛多为持续性钝痛,且肾区无叩击痛及腰大肌刺激征,B超检查肾周围有低回声区,密度较均匀,穿刺可抽出黄色透明液体。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肾周围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早期肾周围炎在脓肿未形成前,若能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和局部理疗,炎症可以吸收。一旦脓肿形成,自行吸收而愈合的机会较少,应行切开引流术。也有学者认为对小于5cm肾周脓肿应首先考虑严格的抗生素治疗,如临床疗效不满意再考虑手术引流。目前由于腔内泌尿外科发展,也可在B超或CT指引下置管引流,引流术后继续配合有效的抗菌药物。症状好转,体温和血液中白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引流管内无分泌物,复查B超或CT扫描,证明脓肿消失,可作为拔除引流管的适应证。肾周脓肿位于肾周围疏松脂肪组织中,感染不易局限,且常呈分隔的多房脓肿,因此早期确切充分的手术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手术切口部分缝合,脓腔凡士林油纱填塞,术后脓腔换药,使脓腔自内向外愈合,引流充分,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肾周围脓肿若继发于尿路结石而引起脓肾,或者继发于感染的肾积水,该侧肾功能严重损害,应考虑做肾切除术。切开引流术和肾切除术是否同时进行,还是分两期进行,应根据病情决定。

(二)预后

如不是继发于肾脏疾病的肾周围脓肿,早期进行切开引流术,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断和治疗,预后欠佳,病死率可高达57%。

肾周围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保健

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违禁饮食。让病人了解正确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忌食生硬冷物、暴饮暴食、过食肥甘之品。保护肾脏需要食用蛋白质和糖类,不宜吃含脂肪过高的饮食。膳食中脂肪过多,容易发生肾动脉硬化,使肾脏萎缩变性,引起动脉硬化性肾脏病。碱性食物对肾脏有利,可以防治尿路结石。还可适当吃些冬瓜、白茅根、赤小豆、绿豆等,对利尿清热,保护肾脏都有益处。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日常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1、卧床休息,解热镇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应用广谱有效抗菌素。

3、B超诊出或穿刺抽出脓液后应及早切开引流。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尿常规检查尿中白细胞增多,脓尿;

2、尿沉渣涂片染色找到细菌;

3、尿细菌培养找到细菌;

4、尿菌落计数>10的5次方/ml,有尿频等症状者>10的2次方/ml也有意义;球菌10的3次方-10的4次方/ml也有诊断诊断意义;

5、一小时尿沉渣计数白细胞>20个;

6、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7、血沉增快

8、X线检查腹部平片示脊柱弯向患侧,腰大肌及肾影模糊。胸透可见患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排泄性尿路造影示患肾显影差或呼吸时移动范围减少,甚至不随呼吸移动。

9、B超可显示肾周有低回声肿块,具有不整齐的壁有时呈多房性,在B超引导下对肾周脂肪囊进行穿刺,抽出脓液即可明确诊断。

10、CT最有价值,可显示肾周软组织块,中心CT值0~20Hu,具有一个炎性的壁层,增强后壁层被强化邻近组织层次不清。肾周筋膜变厚在脓肿中可见到气体或气液平面。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肾周围脓肿若延误治疗,向上穿过横膈,进入胸腔形成支气管瘘,脓肿向下延伸可到髂嵴或腹股沟部,偶尔脓肿越过脊椎侵入对侧肾周围间隙,脓肿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积水,脓肿引流后,在愈合过程中,由于纤维组织生长可引起输尿管狭窄。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