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一般照射总剂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发病。腹腔内放疗总量超过4000rad时发生症状,若达7000rad以上则发病率高达36%。症状可出现在治疗早期,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1.早期症状
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恶心、呕吐、腹泻、排出黏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便秘少见。偶有低热。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2.晚期症状
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直至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此期内的症状,早的可在放疗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后续病变有关。
(1)结肠、直肠炎 常出现于照射后6~18个月。症状有腹泻、便血、黏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严重的病损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粪便从阴道排出;直肠小肠瘘可出现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也可因肠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由于肠道的狭窄和肠袢缠绕可发生肠梗阻。
(2)小肠炎 小肠受到放射线严重损伤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但晚期表现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肠黏膜上皮细胞对放射线最为敏感,以氚标记的胸腺嘧啶作细胞更新观察,发现肠黏膜的更新是通过位于肠腺隐窝部的未分化细胞增殖而完成的。这些细胞在分化后失去分裂的能力并逐步移向肠黏膜表面。放射线抑制这些细胞的增殖,使肠黏膜发生特征性的急性病变。如果放射剂量不过量,在停止放射治疗后1—2周黏膜损伤便可恢复。最近研究发现,多次照射的效果取决于照射隐窝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对放射线最敏感,而在晚期合成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耐受力,由于在任何特定时间所有增殖的隐窝细胞仅有一部分处于细胞增殖周期的某一时相,因此单次大剂量照射仅使一部分细胞死亡,而在数天后细胞有丝分裂又恢复正常。
肠黏膜下动脉受损(20%)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对放射线很敏感,大剂量放射治疗使细胞肿胀、增生、纤维样变性,引起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静脉内膜炎。因此产生肠壁缺血和黏膜糜烂、溃疡,肠道内的细菌侵入使病损进一步发展。
肠壁组织受损(20%)肠壁组织经广泛持续照射后引起水肿,肠壁各层均有纤维母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呈透明样变化,最后导致纤维化,肠管狭窄,黏膜面扭曲和断裂,因此放射线产生的肠道变化可从可逆性黏膜结构变化直至慢性纤维增厚,伴有溃疡的肠管,甚至引起肠梗阻。
诊断
本病诊断一般不困难,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史是诊断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结合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有关检查,可明确诊断并确定其病变性质和部位。
鉴别诊断
放射性肠炎的晚期表现和癌肿的复发与转移需作X线钡剂检查,肠系膜血管造影,内窥镜检查,活组织检查以资鉴别,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征(Whipple)等。
1.溃疡性结肠炎无辐射病史,病理检查可见隐窝脓肿可资鉴别。
2.伪膜性肠炎患者无放射性物质照射史,多于病前使用广谱抗生素,一般多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开始出现症状,少数病人可于停药1~10天后出现,大便培养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3.急性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年长者或口服避孕药妇女,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肠段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多为一过性,少数可遗留肠管狭窄。
放射性肠炎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无刺激、易消化、营养丰富、多次少餐为原则。限制纤维素摄入。腹泻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
2.内科治疗
(1)收敛解痉 阿司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腹泻,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2)局部镇痛剂和粪便软化剂 有显著里急后和疼痛者,可用2%苯唑卡因棉籽油保留灌肠。用温石蜡油保留灌肠或温水坐浴。
(3)激素灌肠 琥珀酰氢化可的松加温盐水保留灌肠,特别对里急后重者有效。
(4)骶前封闭疗法。
(5)止血 低位肠出血可在内镜直视下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剂或出血点做“8”字缝合止血。但不能做烧灼止血。部位较高的出血点可用去甲肾上腺素g或新福林稀释于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或用凝血酶加入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一般在1~3分钟内即可止血。大量难以控制的高位出血需做外科处理。
(6)抗感染 有继发性感染时,需用抗生素。
(7)α2巨球蛋白 国内已试用α2巨球蛋白治疗放射性肠炎,效果良好。用药后黏膜出血和疼痛明显好转。溃疡趋向愈合。
3.手术治疗
肠狭窄、梗阻、瘘道等后期病变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放射性肠炎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
【证候】腹痛,泄下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疾病早期,以泄下赤白、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行血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黄芩、黄连、葛根、银花、茯苓、木通、车前子(包),赤白芍、当归、甘草、白花蛇舌草
2、寒湿内停
【证候】泄泻清稀粘液,腹痛肠鸣,里急后重,饮食乏味,头重身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行气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白术各、厚朴、桂枝、茯苓、陈皮、赤芍、当归、槟榔、炮姜、白花蛇舌草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苡仁、木香、白花蛇舌草
4、气血两虚,宿滞不化
【证候】临厕腹痛里急,泄下时发时止,大便有粘液或见赤色,面色无华,倦怠嗜卧。舌质淡,脉虚大
【治法】益气养血,消滞健脾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白术、党参、山药、肉蔻、当归、葛根、黄芪、米壳、苡仁、生姜、生甘草、白花蛇舌草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放射性肠炎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藕花生煲骨头汤:先将骨头汤烧开去血水,再加清水,放入骨头、及其他材料。大火烧开,放小火炖2、3个小时即可。
2、乌鸡汤:乌鸡1只(约800克)、红枣4粒、枸杞子20粒左右、花期参片十几片、参须几条。乌鸡洗干净后切去鸡头和屁股;红枣4粒,枸杞子20粒左右,花期参片十几片,参须几条;乌鸡斩成6块,生姜一块拍扁;把所有材料放进锅里,加足清水,大火煮开10分钟后小火煮1个半小时,放盐调味就可以啦。
3、山栗子粥的制作材:栗子(鲜)60克,粳米60克,山药(干)30克,枣(干)20克,姜4克。将栗子去皮与淮山(山药)、生姜、红枣、粳米一起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调味即可。
4、参芪薏苡仁粥:薏米60克,党参12克,枣(干)20克,黄芪20克。把党参、黄芪、红枣、粳米洗净,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即可食用。
5、丁香酸梅汤:乌梅256克,山楂4克,陈皮2克,丁香1克,白砂糖1280克,桂皮6克。将乌梅,山楂洗净后,逐个拍破,同陈皮、桂皮、丁香一道装入纱布袋中扎口。备清水约11公升,把药包投入水中,用旺火烧沸再转用小火熬约30分钟,除去药包,静置沉淀,滤出汤汁,加入白砂糖即可饮用。
放射性肠炎患者宜食
1、多吃以下蔬菜;比如大白菜、揶菜、土豆、白花菜、西兰花、香菇等等,这些菜多吃就好;
2、温度适宜的食物对有肠炎的人来说是最好;吃东西时要做到细嚼慢咽,这样能减轻它的负担,所以易消化;
3、少吃多餐,保持好心情心情要好,更重要的是胃肠很怕冷,这时不能吃寒凉的食物,寒冷之物会引起胃肠的不适,如主要包括苦瓜、番茄、茭白、荸荠、菱肉、百合、藕、竹笋、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蕨菜、苦菜、荠菜、香椿、莼菜、黑鱼、鲤鱼、河蟹、泥螺、文蛤、蛏子、海蜇、海带、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4、适当吃一些维生素C。
放射性肠炎患者忌食
1、切忌吃过硬、过烫、过冷、过辣、过黏、油炸、腌制的食物;
2、洋葱、韭菜等有刺激性食物最好别吃;
3、忌吃南瓜、黄豆。
应避免进食纤维素多或对肠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产气少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既润肠又补充维生素。还应注意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穿宽松内裤。症状严重者,可暂停放疗,并大剂量应用维生素、输液补充各种静脉营养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恢复。
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粘膜纹消失,近年来用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小血管病变,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小肠吸收功能的测定:包括粪便脂肪测定,维生素B12及D—木糖吸收试验。
1.直肠指诊: 在急性期由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炎症和炎症的刺激,可触及肛门括约肌痉挛,直肠壁变厚,变硬,指套有血染,后期患者可发现直肠溃疡,直肠狭窄或瘘管。
2.X线检查: 在放射性肠炎早期,腹部平片可显示功能性肠梗阻,钡剂检查常显示黏膜水肿,肠袢扩张和张力减退,在亚急性期,腹壁和肠系膜都可发生水肿,水肿严重时,黏膜皱襞增厚,变直,呈尖耸外观(spiked appearance),并可使肠袢分开,钡剂灌肠检查,在急性期常见结,直肠有严重痉挛,直肠前壁可能有孤立性溃疡,倘有弥漫性溃疡存在,结,直肠壁黏膜可呈针刺状(spicula- tions),后期慢性放射性小肠结肠炎的钡剂检查所见有肠黏膜水肿,肠袢分开,若进一步发生纤维化,则可见肠腔变窄,固定,并呈管状,可有一段或几段肠管的扩张性较差,黏膜纹理消失,这种X线表现很像克罗恩病或结肠缺血性病变引起的肠狭窄,由于动力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功能性小肠梗阻,另外,结,直肠病变的X线表现有肠腔狭窄,变直和结肠袋消失等。
3.结肠镜检查: 放射性肠炎的急性期变化,在乙状结肠镜检查时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甚至有溃疡形成,黏膜脆弱,触之易出血,在放射性肠炎的慢性期,可见黏膜水肿,苍白,呈颗粒状,较脆弱,并有明显的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根据所见病变,放射性肠黏膜损伤分为4度:
Ⅰ度:无明显损伤,直肠黏膜可见轻度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易出血,一般能自行愈合。
Ⅱ度:直肠黏膜有溃疡形成,并有灰白色痂膜,黏膜出现坏死现象,有时也有轻度狭窄。
Ⅲ度:直肠由于深溃疡所致严重狭窄,出现肠梗阻,多数需采用结肠造口术。
Ⅳ度:形成直肠阴道瘘或肠穿孔。
作内镜检查时,务必十分细心,以免发生肠穿孔或出血。
4.肠系膜动脉造影: 小动脉损伤伴缺血性改变是造成放射性肠狭窄的病理基础,肠系膜动脉造影片上常可见肠系膜小动脉分支异常。
5.CT扫描: 可显示直肠周围纤维组织增厚或骶前间隙增宽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肿瘤复发。
6.放射性核素检查: 测定放射性γ标记的胆酸的吸收率判断末端回肠的功能,测定对大分子如铬-EDTA通透性的增加对诊断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这些检查的特异性不高,临床上应用尚不广泛。
放射性肠炎引致的并发症主要有肠狭窄和肠梗阻,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或回乙结肠瘘,胃肠道溃疡和穿孔,以及诱发结,直肠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