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额颞痴呆

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是指中老年患者缓慢出现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神经影像学显示额颞叶萎缩,而病理检查未发现Pick小体及Pick细胞的痴呆综合征。

无病理学证据时Pick病与额颞痴呆难以鉴别,目前多主张将Pick病归入额颞痴呆。临床研究发现,额颞痴呆可能是仅次于Alzheimer病的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痴呆综合征,约占全部痴呆病人的1/4。有人认为,额颞痴呆实际上包含病理上存在Pick小体的Pick病,以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不存在Pick小体的其他Pick综合征,后者包括额叶痴呆(frontal dementia)及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等。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内科 神经内科
  • 需做检查:
    脑电图检查  颅脑CT检查  颅脑MRI检查  CT检查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6个月
  • 治愈率:
    70%
  • 患病比例:
    0.0001%
  •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1.本病的临床表现与Pick病相同,多于50~60岁发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出现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如Klüver-Bucy综合征,如有家族史,则CT和MRI显示额,颞叶萎缩,遗传学检查发现多种tau蛋白基因编码区或10号内含子相关突变,病理检查无Pick小体和Pick细胞,即可确诊。

2.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PPA) 是语言功能进行性下降2年或以上,其他认知功能仍保留正常,与AD及其他额颞痴呆明显不同,病理上也表现为以额,颞叶萎缩为主,无Pick小体。

Mesulam(1982)首先报道6例慢性进行性失语不伴痴呆病例,Weintraub等(1990)命名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主要临床特点是:

(1)通常65岁前发病,缓慢进行性失语,不伴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可合并视觉失认,空间损害或失用等,日常生活能力可保留完好。

(2)病程可长达10年以上,语言障碍可单独存在数年,6~7年发展为严重失语或缄默,仍能保持生活自理,最终出现痴呆,部分病例初期表现为进行性失语,病情进展快,短期内发展成Pick病,运动神经元病或皮质基底核变性等。

(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I显示优势半球额叶,颞叶和顶叶明显萎缩,SPECT显示左侧颞叶及额叶或双侧额叶血流量降低。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遗传因素(55%):

病因可能为神经元胞体特发性退行性变或轴索损伤继发胞体变化,Wilhelmsen(1994)等在一个额颞痴呆伴锥体外系症状的大家族中,将本病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上,并证实与tau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发现约20%的额颞痴呆病人存在该基因突变。

其他疾病(45%):

病理特征与Pick病相似,大体病理主要是额叶和(或)颞叶萎缩,约1/3的患者呈双侧对称性萎缩,脑皮质受累严重,侧脑室前角,颞角呈轻至中度扩大,镜下可见萎缩的脑叶皮质各层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Ⅱ,Ⅲ层神经元丢失明显,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残存神经元不同程度的变性,无Pick小体和Pick细胞是本病与Pick病的主要病理鉴别点。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目前额颞痴呆和Pick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标准可作参考:

1.中老年人(通常50~60岁)早期缓慢出现人格改变,情感变化和举止不当,逐渐出现行为异常,如Klüver-Bucy综合征。

2.言语障碍早期出现,如言语减少,词汇贫乏,刻板语言和模仿语言,随后出现明显失语症,早期计算力保存,记忆力障碍较轻,视空间定向力相对保留。

3.晚期出现智能衰退,遗忘,尿便失禁和缄默症等。

4.CT和MRI显示额和(或)颞叶不对称性萎缩。

5.病理检查发现Pick小体和Pick细胞。

具备1~4项,排除其他痴呆疾病,临床可诊断为额颞痴呆,如有家族史,遗传学检查发现tau蛋白基因突变可确诊;具备1~5项可确诊为Pick病,无Pick小体和Pick细胞是额颞痴呆与Pick病的主要病理鉴别点。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Alzheimer病鉴别,二者均发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上有许多共同点,最具有鉴别意义的是进行性痴呆症状在病程中出现的时间顺序,AD早期出现遗忘,视空间定向力和计算力受损等认知障碍,社交能力和个人礼节相对保留;额颞痴呆早期表现为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和行为障碍,空间定向力和记忆力保存较好,晚期才出现智能衰退和遗忘等,Klüver-Bucy综合征是额颞痴呆早期行为改变的表现,AD仅见于晚期,CT,M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AD可见广泛性脑萎缩,额颞痴呆显示额和(或)颞叶萎缩;临床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额颞痴呆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与Pick病类似,主要是对症治疗。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通常无效。对有攻击行为、易激惹和好斗等行为障碍者,可谨慎地使用小量苯二氮卓类、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精神安定剂和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有条件者可住院治疗,或由经培训的照料者给予适当的生活、行为指导及对症处理。

预后

病程很少超过10年,预后差,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等。

额颞痴呆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症处理是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或会减缓痴呆不可逆进程。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检查 早期多为正常,少数可见波幅降低,α波减少;晚期背景活动低,α波极少或无,可有不规则中波幅δ波,少数病人有尖波,睡眠时纺锤波少,很少出现κ综合波,慢波减少。

2.CT和MRI检查可见特征性局限性额叶和(或)颞叶萎缩,脑回窄,脑沟宽及额角呈气球样扩大,额极和前颞极皮质变薄,颞角扩大,侧裂池增宽,多不对称,少数可对称,疾病早期即可出现,SPECT检查呈不对称性额,颞叶血流减少,PET显示不对称性额,颞叶代谢降低,二者较MRI更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随病情发展,除明显痴呆(认知障碍)外,患者的常见合并有失语,抑郁症,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等,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