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肝吸虫病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可致肝吸虫病。临床上以纳差、腹泻、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征。本病在国外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肝病 
  • 需做检查:
    免疫电泳  血凝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皮内试验  涂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传染性:
    寄生虫传播
  • 治愈周期:
    4-8周
  • 治愈率:
    60-80%
  • 患病比例:
    0.001%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视感染轻重而异。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当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区居民时,人体反应常特别显著,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流行区居民慢性多次感染,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乏力、营养不良、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少数长期反复严重感染者,最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当成虫迁移至总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寄生虫感染(40%):

肝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如猫、狗、猪、鼠)的肝胆管内。在流行区,患有本病的人或动物,虫卵经常随胆汁进入肠内,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或沼螺吞入消化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一系列的发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许多尾蚴。成熟尾蚴自螺尾逸出,在水中游动,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则侵入体内,形成囊蚴,囊蚴具有感染性。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居住或旅行于流行区,有进食生鱼或虾以及未烧熟的鱼(包括干鱼、腌鱼)史者,当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并伴肝肿大或其他肝胆系统疾病时,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粪便直接涂片或浓缩法找虫卵。粪便多次阴性者,可作十二指肠引流,采集胆汁找虫卵。免疫学检查,如皮内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可辅助诊断。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肝吸虫病西医治疗

1、吡喹酮:常用剂量为每次25mg/kg,每日3次,连用2个月(总量为150mg/k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副作用轻而少,偶有头痛、头昏、恶心、乏力等。

2、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是近年发现的高效广谱驱虫药,剂量为每次5~10mg/kg,每日2次,连服7日。副作用少,少数可有头昏、乏力、腹泻等,可自行缓解。孕妇与2岁内小儿忌用。并发胆道感染者,宜加用抗生素,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重症有营养不良或肝硬化症状时,应加强营养、保护肝脏、以后再考虑特殊治疗。有胆囊炎、总胆管堵塞等急性外科并发症时,应即以手术治疗。

肝吸虫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加强对饮食业工作人员的卫生宣传和卫生监督,不出售未经煮熟的鱼虾和污染的肉食。   

2.做好粪便管理,对猫、狗、猪等的粪便应加强管理,不使未经无害处理的粪便进入鱼塘,也不能将其存放在可能与食物有接触机会的地方。同时,要防止水源的污染。   

3.管理好猫、犬、猪等保虫宿主,减少其传播机会,这也是本病预防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病原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查见虫卵。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较高。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因虫卵小,粪便直接涂片法易于漏检,故多采用集卵法(如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等)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做离心沉淀检查。该虫卵与异形吸虫卵相似,不易鉴别。

B超显像:肝脏不增大,可见肝内沿肝管、门静脑系统各分枝管壁仅周围回声增强、增厚,呈一种“绒毛”状或者说“毛虫”样强回声向肝实质侵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会并发以下疾病:胆管阻塞(伴乏力、消瘦、黄疸、低热、食欲不振,有可能是胆囊肿瘤胆管阻塞伴右上腹绞痛(并向肩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厌油等,多见于胆囊结石,当然,引起胆管阻塞的原因还可能是肝脏或胰腺疾病,胆汁滞留、胰腺炎。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