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属于末梢动脉,除了视网膜睫状动脉以外,它是供应视网膜内层营养的唯一血管,血液供给障碍都可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严重损害视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阻塞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是导致盲目的急症之一。故应早期诊断,立即抢救,如果有视网膜睫状动脉时,尚可保留一定的中心视力。
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视力即刻或于几分钟内完全消失。部分患者有先兆症状,无痛性一过性失明,数分钟后可缓解。反复发作数次后忽然视力急骤而严重下降。多数眼的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数手指。视野颞侧周边常保留一窄区光感。约有4%的患者为无光感,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应消失。这种无光感的眼,除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外,可能还合并睫状循环阻滞与视神经的血供障碍。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可主要归纳为栓塞、动脉管壁改变与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以上因素的综合。临床上,90%患者都能查出一些有关的全身情况。青年患者动脉阻塞性疾病多与偏头痛、凝血机制异常、外伤、心脏病、镰刀细胞血液病及眼部异常,如视乳头埋藏玻璃疣及视乳头前动脉环有关。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常双眼先后发病,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明显,视力轻度或中度降低,视野典型损害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弧形暗点。
2.眼动脉阻塞:视功能受损更严重,视力通常光感或无光感,眼压降低,视网膜水肿更严重,可以没有黄斑区“樱桃红色”,但眼动脉阻塞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动脉血供同时中断,故在发病时,视网膜水肿混浊比本病更为严重,范围亦更为广泛,不能见到樱桃红斑(因脉络膜循环损害),病程晚期,眼底后极部有显著色素紊乱(色素增生和脱色斑),ERG检查a,b波熄灭或接近熄灭。
视网膜动脉阻塞西医治疗
(一)治疗
必须争分夺秒地紧急抢救,以解除血管痉挛和使动脉内的栓子冲到较小的分支,缩小视网膜受损范围,可用血管扩张剂,如吸入亚销酸异戊酯;含化硝酸甘油片;球后注射普鲁卡因,乙酰胆硷或妥拉苏林;还可反复按摩眼球或行前房穿刺、以期降低眼压,促使血管扩张;亦可试用高压氧治闻(5%CO2、95%O2,减少组织缺氧)。近年来有用链激酶、尿激酶或纤维蛋白溶解解酶,以溶解血栓者。丹参注射液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有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理气开窍作用。中药治则是活血通络为主,兼以理气化瘀,方用四物汤加减。
对发病时间较短者应按急诊处理,发病48h内处理最好,否则治疗效果不佳。
1.降低眼压 使动脉灌注阻力减小。可采取按摩眼球,至少1min,使眼压下降,或作前房穿刺,也可口服或静脉注射乙酰唑胺等。
2.吸氧 吸入95%氧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可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含量,从而缓解视网膜缺氧状态并可扩张血管。白天每小时吸氧1次,每次10min;晚上每4小时1次。
3.血管扩张药 急诊时应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球后注射妥拉唑林25mg或12.5mg,每天或隔天1次。静脉滴注罂粟碱30~60mg,1次/d。也可口服菸酸50~100mg,3次/d。
4.纤溶制剂 对疑有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可应用纤溶制剂。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尿激酶10万~20万U;或用去纤酶静脉点滴。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查血纤维蛋白原,降至200mg%以下者应停药。
5.其他 可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血小板抑制药和活血化瘀中药。此外,根据可能的病因,降低血压,治疗颈动脉病,有炎症者可用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等药物以及神经支持药物等。
以上各种治疗可综合应用,务求视力恢复至最大限度。同时作全身详细检查以尽可能去除病因。
(二)预后
视网膜对缺血非常敏感,有报告缺血半小时视网膜即坏死,也有报告动物实验证实猴眼视网膜能耐受缺血90~100min。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后1个半小时内进行抢救治疗视力恢复仍佳。一般而论,本病视力预后较差,因阻塞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结局。一般病人就诊时间较晚,失去抢救时机。有人追踪观察6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视力在0.1以下者占73%,O.2以上者占27%。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黄斑者预后好,91%的患者最后视力可达0.25~1.0。
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仙芹兔丁配方:仙人掌50g,芹菜150g,兔肉500g,米醋及调料适量。用法:仙人掌去刺,选新嫩芹菜洗净,一同放入沸水中焯一二沸,捞出仙人掌切丝,芹菜切成小段。将熟兔肉切成丁,合调料,拌匀食用。功效:清肝泻火,凉血明目。
2)子肝片配方:蔓荆子20g,青葙子20g,栀子15g,鲜猪肝500g。用法:将以上三味药用温水浸泡30分钟,入锅水煎取汁,再将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入药汁内煮沸15分钟,入调料,待温食服。功效:清肝泻火,凉血明目。
本病与全身血管疾病有关,应注意控制高血压,动脉硬化,避免情绪激动,眼部手术中和术后注意控制眼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虾子、蟹黄、蛋黄等,
眼底表现:阻塞超过几分钟之后,眼底将出现贫血性坏死,视盘色白,边缘模糊,视网膜后极部呈弥漫性乳白色水肿,黄斑区因视网膜组织单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透露呈现“樱桃红斑”,是为本病的典型体征,一般两周后视网膜水肿消退,但视网膜动脉细小如线,视盘更为苍白,视力不能恢复。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
①中央动脉阻塞时,动脉无灌注,分支动脉阻塞时,血流在分支的某一点中断或逆行充盈(阻塞动脉远端的染料灌注早于动脉阻塞点的近端),后期阻塞点具有高荧光。
②充盈迟缓,视网膜动脉完成循环时间在正常约为1~2秒,而在受阻动脉可延长到30~40秒。
③黄斑周围动脉小分支无灌注,数日后造影可见动脉血流重新出现。
在动脉阻塞后数小时内,视网膜电图(ERG)的b波迅速减退。
荧光造影检查,除视盘区外视网膜毛细血管床不灌注,视网膜动脉充盈缓慢。
1.血液流变学检查 可了解血液的黏稠度。
2.病理学改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一旦阻塞,血流中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层立即缺氧及坏死变性,其严重程度和速度,与阻塞是否完全相一致,据实验报道完全阻塞后3h作组织学检查,已可见到神经上皮层内层细胞膜破裂,核染色质堆积,细胞自溶及液体脱失,此后毛细血管管壁内皮细胞及壁间细胞变性,留下大片无细胞,无功能的毛细血管区,视网膜内层细胞坏死被吸收后,为神经胶质所代替。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因造影与阻塞发生相隔时间,阻塞部位和程度不同,阻塞后血循环代偿与重建情况不同,以致造影所见各异,从动脉完全无灌注,迟缓充盈,小分支无灌注直至充盈完全正常等几种情况均可见到,一般常有下列数种表现:
1.病程早期所见:临床上在阻塞一开始立即进行FFA的机会可以说是没有的,所谓病程早期所见,实际上是指发病数小时甚至是超过24h后的造影改变。
主干完全性阻塞时,视网膜动脉无荧光色素灌注,但视盘有由睫状动脉供血的毛细血管,却很快有荧光充盈而且明显扩张,形成侧支吻合,并迅速回流于视盘上中央静脉根部,使造影剂灌注于静脉主干近端,同时呈现特殊的逆流现象,即荧光从静脉主干向视盘外静脉支逆行充盈。
主干完全性阻塞突然有所缓解或是不完全阻塞时,造影所见因当时的阻塞程度而异,阻塞较强者表现为荧光迟缓充盈,视网膜动脉完全充盈时间,正常眼1~2s,而在受阻动脉可延长30~40s,因此造影动脉期至静脉出现荧光层流(早期静脉期)时间也非常缓慢,正常时相差仅1~2s,而此时则长达30~40s,静脉荧光暗淡或呈颗粒状,提示血循环严重不畅,阻塞程度较轻者,动,静脉充盈时间稍有延长或完全正常。
分支完全性阻塞在造影时,可以见到血流至阻塞处突然中断,在该处管壁有荧光渗漏,分支完全阻塞的另一指征为逆行充盈,由于阻塞支末梢端的压力相当低,使毛细血管来的血液回流成为可能,因而在阻塞初期荧光片上,可见该动脉末梢端荧光素灌注早于阻塞处近端。
分支不完全性阻塞,阻塞处管壁无荧光渗漏,该动脉支荧光充盈时间比其他正常分支略有延长或完全正常。
2.病程后期:是指阻塞发病后数周乃至数月之后,此时FFA在主干或分支完全性阻塞眼,虽因侧支循环形成而动脉充盈时间恢复正常,但动,静脉管径狭窄,血管鞘膜,侧支管道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仍能见到,有时还可以发现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异常荧光及视网膜增生膜等所显示的假荧光,视野检查呈现象限缺损或弓形暗点,ERG正常或有轻度改变。
由于视网膜内层因缺血坏死没有能力诱发新生血管,故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也很少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一般不会产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除非同时合并有颈内动脉狭窄,造成长期视网膜动脉低灌注缺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人虹膜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发病率为16.6%,慢性缺血和视网膜动脉阻塞是颈动脉病的2个独立特征,可同时发生,也可一先一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视神经萎缩,发病2,3周后,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阻塞者开始出现视神经萎缩,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色苍白,视网膜动脉狭细如银丝状,患眼的视功能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