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腺分泌功能减退是一种泪液过少而引起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分为原发性、先天性、麻痹性、中毒性四种。出现该疾病应及时、合理的治疗,只能减轻症状,效果均不太满意。
1.眼疲劳、异物感、眼干涩、有的还有烧灼感、眼胀痛、眼红、畏光等。
2.症状时轻时重,早期症状为异物感,病情发展则有灼热感。眼部干燥感是最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在户外、风吹时或长时间使用计算机、电子游戏机等,注意力集中瞬目减少时更明显。
3.早晨起床睁眼困难,似有粘连感,眼的干涩症状更显著,较严重的可伴有眼粘性分泌物增加及眼疲劳。
4.眼部发红,睫毛上有许多碎屑。
1.原发性:泪腺本身疾病所致,任何发生泪腺萎缩的疾病,都可以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如老年性泪腺萎缩、斯耶格兰综合征、米古利兹综合征等。
2.先天性:先天性泪腺缺如。
3.麻痹性:支配泪腺的面神经、三叉神经、交感神经发生神经麻痹,多发于外伤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酒精沿浅大神经注射,也可阻断流泪反射,终止泪液分泌。
4.中毒性:伴有毒血症的疾病,如高热、伤寒、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及可能由于泪腺分泌细胞直接受损,如阿托品中毒、食物中毒可引起泪腺分泌减少。
5.外伤性泪腺受损。
1.症状有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异物感等。
2.泪腺分泌量不足和泪膜不稳定。
3.眼表面上皮细胞的损害。
4.泪液的渗透压增加。
5.眼部黏性分泌物增多,上下干燥。
6.黏稠的黏液粘住上皮,在瞬目时可牵拉上皮面引起疼痛。
7.上皮脱落可发生丝状角膜炎,也可并发角膜浸润。
泪腺分泌功能减退西医治疗
一般为对症治疗,同时关注引起泪腺分泌功能减退的原发病,但相应治疗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根治,效果均不太满意。
1.常用人工泪液,如甲基纤维素、玻璃酸钠、聚乙烯醇等。
2.副交感神经兴奋剂:适用于轻症患者。
3.泪道栓塞术或电灼泪小点,使之封闭,保持结膜囊常有湿润。
4. 必要时作睑裂缝合术。
泪腺分泌功能减退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泪腺分泌功能减退食疗法
1.肺阴亏虚证
症状:眼干涩、灼热、畏光、频频眨眼、眼疲劳、视力下降。荧光素染色早期结膜上着色,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角膜上着色。舌质红,少苔。
治法:滋阴祛风。
处方:地黄丸加减。生地10g、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玄参20g、麦冬25g、防风10g、菊花15g、蝉蜕20g、甘草25g。
2.阴津枯竭证
症状:眼干涩、灼热、畏光、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着色,舌质红,干燥无苔。
治法:滋补肝肾。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泽泻20g、丹皮25g、茯苓15g、白参20g、麦冬20g、天花粉10g、石斛15g、菊花15g、蝉蜕20g。
热敷眼周局部。
1.眼局部的按摩以及湿热敷。
2.避免不良的工作环境,养成适度眨眼的习惯。
3.在办公室或者各种污染的不良环境中预防地使用人工泪液等。但抗生素眼液的使用须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其眼液中的抗生素和防腐剂对正常的眼表有毒性损伤作用。
4.必要时使用泪点栓塞。
对可疑患者可采用以下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
1.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试验):低于10mm/5min为低分泌。
2.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10秒为泪膜不稳定。
3.角膜荧光素染色:可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和判断泪河的高度。
4.角结膜虎红染色:染色阳性者为干燥失活的上皮细胞。
5.泪液渗透压测定:如大于312mOms/L可最早诊断为泪腺分泌功能减退。
6.泪液乳铁蛋白含量测定:琼脂糖免疫单扩散法:泪液乳铁蛋白数值小于69岁的患者低于1.04mg/ml、70岁以上患者低于0.85mg/ml,则可诊断泪腺分泌功能减退。
7.泪液溶菌酶含量测定:如溶菌区<21.5mm2,或含量<1200μg/ml,则提示泪腺分泌功能减退。
8.泪液羊齿状物试验(TFT):在粘蛋白缺乏性泪腺分泌功能减退不能形成良好的羊齿状。
9.泪液清除率(TCR)检查:了解泪液清除有无延迟,泪液更换是否有异常。
10.活检及印迹细胞学检查:泪腺分泌功能减退患者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增大,上皮细胞鳞状化生,角膜上皮结膜化。
上述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最好联合两种或多种方法。
病情早期,眼部干涩、视力轻度下降,随病情进展,不适症状逐渐加重,上皮脱落可发生丝状角膜炎,严重者还可发生角膜溃疡、角膜变薄、穿通,偶可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出现角膜瘢痕、血管化,使视力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