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击出性骨折又称眶底爆折。眼前部受到钝器撞击,眶内组织向眶尖部挤压,眼内压急剧上升,压力传至眶壁,致眶壁薄弱处发生骨折,眼球陷没,复视,可使眶内软组织如眶周围脂肪、下直肌和下斜肌疝上颌窦内,并被嵌顿。局部症状眼睑肿胀,皮下瘀血,结膜下出血,皮下气肿及眶内气肿。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眼睑肿胀,皮下瘀血,结膜下出血,皮下气肿及眶内气肿。
2、复视 为眼下直肌嵌顿于骨折缝隙所致,两眼向上看时出现此症,常于急性反应消退后出现,眼球向下移位也是引起复视的原因之一。
3、眼球下移 为眶内软组织坠入上颌窦内所致,用一线在眼前水平拉直,可看出伤侧瞳孔较健侧为低。
4、眼球陷没 早期因眶内水肿,出血,仅呈眼球突出,伤后数日反应消退方出现眼球陷没,主要因为眶腔增大和眶内脂肪疝入上颌窦所致,同时与眶内脂肪感染坏死,球后粘连以及眼外肌瘢痕缩短等晚期病变,也有重要关系。
5、眼球运动受限 常为眼球垂直轴运动受限,发生机理尚无定论,眶内压骤增学说认为是下直肌嵌顿于骨折部位所致,Koonreef(1982)根据解剖学研究认为,眼球运动障碍是因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出血,肿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Hammerschlag(1982)通过CT扫描分析发现,下直肌运动受限是因眶内容物脱出牵引肌肉使之扭曲而引起。
6、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 为眶下神经损伤所致,麻木范围为下睑,颊部,处翼和上唇,此症也发生于眶下缘骨折,并非击出性骨折所特有,约有半数患者麻木可在一年内消退。
7、视力障碍 占20%-30%。
据Crumley(1977)324例致伤原因统计,车祸占65%,拳击16%,钝器伤11%,跌伤6%,其他伤2%。
其发生机理如下:
(一)眶内压骤增学说
眼前部受到钝器撞击,眶内组织向眶尖部挤压,眼内压急剧上升,压力传至眶壁,致眶壁薄弱处发生骨折,可使眶内软组织如眶周围脂肪,下直肌和下斜肌疝上颌窦内,并被嵌顿。
Cramer等(1965)根据外伤的轻重,将眶底骨折的伤情分为以下5种:
1、线型无骨折片移位。
2、天窗型移位的骨片常在内侧部保持连接,另一端突入上颌窦内,呈天窗状。
3、嵌板型肌折成为多数碎片,致眶底下坠如吊床状。
4、凿开型骨折片落入上颌窦内。
5、眶底全部脱离。
(二)眶壁屈曲学说
1974年Fujino通过眼眶部力学模型实验提出此种学说,认为眶内压骤增不能立刻引起眶底骨折,作用于眶缘外力先使整个眶壁发生一过性变形屈曲,尔后造成骨折,影象诊断和眶内壁型骨折支持此种学说,作者认为,此学说实为眶内压骤增学说的延续,可以合二而一。
眼底从内向外是向下倾斜,故眶底最低处位于其前外部3mm的凹陷中,在眶各壁的前后径中此处最短,平均为47mm,眶底大部由上颌骨眶板和颧骨眶面组成,约占眶底内外各半,此外尚有一小部分为腭骨眶突。
在上颌骨眶板与颧骨眶极之间为眶下沟,向后与眶下裂相联,向前构成眶下管,其外孔位于眶下缘下方约4mm处,有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通过,故眶底骨折常发生颊部麻木,眶下沟接近眶下裂内侧1~3mm处骨壁最薄,为发生骨折的常见之处。
眼下直肌接近眶底,但至眶底前部则由眼下斜肌及眶内脂肪秘隔开,供给下直肌的神经由该肌中后1/3交界处进入其上部,故在多数眶底骨折病例中不易损伤下直肌神经,而只有下斜肌和下直肌受累。
眶内侧壁的筛骨纸样板最薄,为0.2~0.4mm,故眶底骨折常伴有眶内侧壁骨折。
鉴别诊断
1.眶底骨折: ①单纯性眶底骨折,眶缘无损伤,②复杂性眶底骨折,有眶缘和面部骨折。
2.眼眶多形性骨折: ①线形骨折,涉及上颌骨和颧骨,②眶底粉碎性骨折,伴有面中部骨折,③颧骨骨折,额颧缝分离,眶底颧部向下移位。
眼眶击出性骨折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关于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过去曾有争议,现已逐渐统一认识,即发现眼球陷没、复视和下直肌嵌顿,X线片显示眶下坠破坏,应暂观察1周,待眶部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松解已嵌顿的下直肌,回纳脱入上颌窦内的眶内软组织,并行眶底骨折复位。若观察超过3周,则伤处发生骨性愈合,手术困难。反之,凡单纯性眶底骨折无眼球陷没和复视者,可继续观察两周。如无上述症状,可行保守治疗。总之,对于手术治疗者,手术越早效果越佳。
1、睫毛下切口进路
在局麻下,于下睑睫毛下沿皮肤自然绉纹做横切口,分离眼轮匝肌至眶缘,在皮肤切口中部,缝一丝线将皮瓣向下牵引,显著眶下缘,横行切开骨膜,自眶底骨膜外进行广泛分离,探查眶底骨板,找到骨折处,松解被嵌顿的下直肌和其他眶内组织,将其拉入眶内,根据眶下壁骨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取自体髂骨,削成瓦片形,盖于骨缺损处,进行眶底修复,手术操作须严格无菌。
2、下穹窿切口进路
在下穹窿行浸润麻醉,局麻药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沿下穹窿做切口,向内、外眦延伸,剥离内、下、外三个眶壁的骨膜。探查眶底骨质缺损,松解嵌顿的下直肌,并将其和眶内软组织一同回纳眶内。根据具体情况行眶底修复术。此进行可将眶底充分暴露,便于操作,并避免了面部瘢痕。
3、上颌窦进路
麻醉和切口与上颌窦根治术相同。凿开上颌窦前壁,吸出窦内血块,向上颌窦顶部探查,先在下直肌的嵌顿处绕缝一线,作为牵引协助剥离之用,然后将游离的下直肌向上推入眶内,尽可能使骨折片复回复位。凿开上颌窦内侧壁对孔,由此填入碘仿纱条,作为支持和固定之用。填塞物应维持10~15日。此法便于回纳眶内组织,且面部不遗留瘢痕,但对修复眶底不如以上方法便利。
4、眶—上颌窦联合进路
即鼻眼联合进路,系Kirkegaard(1986)根据取长补短原则,将上述二、三方法联合应用,使操作方便,疗效提高。
眼眶击出性骨折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加强宣传教育,在工厂定期宣传教育,使工人了解眼外伤的危害和预防眼外伤的意义,了解预防常识。在农村收割、施用农药、基本建设时也应进行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安全制度。首先制定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和检查设备。
1、检查眼球上转运动,若患侧眼球不能向上转动,即可确定诊断。
2、眶缘触诊,有无阶梯状变形和移位。
3、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有参考价值。
4、下直肌牵引试验 结膜囊内表面麻醉,用眼科有齿钳从巩膜挟住下直肌肌腱,使眼球转动,如已被嵌顿,则眼球向上运动受限,可与健侧比较。
用镊子夹持下直肌腱膜,证明眼球旋上运动已恢复者为阴性。
5、X线片有重要诊断价值,摄鼻颏位,鼻额位及侧位片,可发现下列病变:①上颌窦顶部有不正常的软组织影,②可见眶内组织脱入上颌窦顶部,呈悬滴吊床样阴影,③有时可见血液和眶底骨片突入上颌窦中,④眶底骨质缺损。
6、眶部CT扫描 轴位及冠状面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状态和眶内容物脱出程度,也可显示面部其他骨折,能为患者的伤情进行综合评价。
眼球陷没,眼球运动受限,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视力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