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囊腺癌(papillary cystadenocarcinoma)在涎腺肿瘤中比较少见,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7%,常被视为腺癌的亚型。Eneroth等称此种类型的肿瘤为“产生粘液的腺乳头状癌”(mucusproducing adenopapillary carcinoma),乳头状囊腺癌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
乳头状囊腺癌以腮腺最多见,其次为腭部小涎腺和颌下腺,颊粘膜,口底,舌及上唇等部位的小涎腺也可发生,据国内董绍忠报告,发病年龄12~72岁,平均42.5岁,以30~50岁多见,男女之比为2∶1。
肿瘤似恶性混合瘤,常见症状是一局部无痛性肿块,生长较快,有的长的较大,呈结节状,由于腺腔显著扩大可形成囊状,并可发生出血,坏死,故常发生囊性变,触诊部分较软,穿刺可抽出血性分泌物,一般早期无明显粘连,活动,随肿瘤生长,活动度渐差,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并容易侵及深部的邻近组织,包括嚼肌和下颌骨,晚期常出现疼痛及面神经受累症状。
(一)大体形态肿瘤外观似混合瘤,呈圆形或结节状,多无被膜,肿瘤剖面常见囊腔,腔内壁不光滑,可有一些乳头状突起,或呈颗粒状。
(二)镜检癌细胞大小不等,呈柱状或立方形,并形成各种不整齐的腺样结构,其中许多腺腔显著扩大形成囊状,细胞排列紊乱,虽单层或多层排列,且癌细胞极度增生,形成单个或树枝状乳头,突向囊腔,癌细胞胞浆微嗜碱性,核较大,形态不一,染色较深,核分裂较多,在癌细胞之间或乳头内为少量纤维组织间质,常有炎症细胞浸润,但无淋巴样组织,肿瘤包膜不完整,有时可见瘤细胞侵入其内或周围组织中。
(三)生物学特点乳头状囊腺癌生长快慢不一,可循血行,淋巴道转移,也可侵犯神经。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还要鉴别其来自腮腺还是颌下腺。
乳头状囊腺癌西医治疗
乳头状囊腺癌以局部彻底切除为主,包括瘤体以外的软组织及骨组织,应一块切除。发生在腮腺而且肿瘤又贴近面神经者,则应切除全部腮腺、肿瘤及面神经。乳头状囊腺癌有较大的淋巴转移倾向,因此当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时,不论临床上是否怀疑转移,均应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预后
乳头状囊腺癌的预后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其生长缓慢,转移晚,属低度恶性;也有人认为此瘤的淋巴转移率极高,且转移较早,预后较差,有人提示其预后介于腺样囊性癌与粘液表皮样之间,据Eneroth报告,其5年生存率为78%,20年生存率为41%,国内董绍忠报告,其5年生存率为58.6%。
乳头状囊腺癌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
摄入食物的清淡、易消化,注意脂溶性维生素之补充,如蛋黄、鲜牛奶、胡萝卜、菠菜、西红柿等。
少吃或不吃油腻食物,高脂食物尽量少食用。不能饮酒,也不可以暴饮暴食,酒类或者暴饮暴食会导致胰腺血液紊乱和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减少,不利于消化,造成并且加重。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本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
乳腺检查是对乳腺进行体格检查,和乳腺疾病筛选,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在治疗预防乳房疾病有很重要的意义。乳腺检查正常值: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肿块。
乳腺肿瘤标记(CA 15-3):CA 15-3为一种乳癌的辅助检查。CA 15-3检查正常者,绝不可疏忽乳房自我检查。防治乳癌最重要是自我检查,一有怀疑,应立即就医,进一步做乳房X光摄影。CA 15-3的检查由于阳性率最高只达50%左右,用于筛检时应由专业人员小心判读,切勿自行解读。乳腺肿瘤标记(CA 15-3)正常值:正常女性血清CA15-3值为(22.22±16.31)u/ml。
确诊主要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继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皮肤破溃,面瘫,骨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