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豆纹动脉闭塞常见病

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称外侧豆纹动脉,可分内、外穿动脉两组。它们穿前穿质布于豆状核壳、尾状核头与体内内囊前肢、后肢的2/3。脑部血管出血多发生在豆纹动脉,因此,有人称豆纹动脉为“出血动脉”。

豆纹动脉,是大脑中动脉垂直发出的支配基底节区的小血管,在流体力学上,这种垂直发出的结构,受到的压力的冲击更大,这就使得豆纹动脉成为最常见的出血血管,豆纹动脉又称出血动脉。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1、豆纹动脉闭塞常常由于脑部血管出血引起。

2、豆纹动脉,是大脑中动脉垂直发出的支配基底节区的小血管,在流体力学上,这种垂直发出的结构,受到的压力的冲击更大,这就使得豆纹动脉成为最常见的出血血管,豆纹动脉又称出血动脉。

3、垂直发出的血管,从液体力学角度上说,血液在流经这个分支部位时会发生湍流现象,增加了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在血管内皮细胞已经受损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伤害,导致内皮细胞间隙增大,血液中物质(脂质、钙质等)渗出至血管壁内皮细胞深层并沉积(粥样硬化)。

检查

1、脑CT扫描:脑梗死的脑CT扫描的主要表现为:

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

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观察到。

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部分患者在缺血24h内可出现。

2、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脑MRI检查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脑MRI弥散成像能反映新的梗死病变。MRI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评价中已显示出优势,近年来超导高档磁共振设备投入临床应用,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甚至在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病理生理过程的相关性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3、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此3项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价格便宜、方便,能够及早发现较大的血管(如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等)的异常。脑MRA检查简单、方便,可以排除较大动脉的血管病变,帮助了解血管闭塞的部位及程度。DSA能够发现较小的血管病变,并且可以及时应用介入治疗。

诊断

豆纹动脉闭塞的鉴别诊断:  

1、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又叫豆纹动脉或前外侧中央动脉,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cm内、多呈直角发出,约2~3支,较短而细,从主干发出后,呈梳齿状平行排列穿入前穿质内侧份,经豆状核穿过内囊达尾状核。在新生儿此动脉多为4~6支,占63.3%。外侧支,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6支,较长而粗,发出时如为一支,也多分为3~5支穿入脑实质,整齐地沿着内侧嗅裂外侧端排列,呈扇形经豆状核浅层或表面弧形上行穿内囊达尾状核。  

2、颈内动脉的穿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直接发支穿入脑实质的,主要是脉络膜前动脉。有时直接发出前穿动脉、纹状体内囊动脉。

①脉络膜前动脉,1~4支,以3支最多,为一组较细小而恒定的血管,在后交通动脉起始远侧2 mm处由颈内动脉直接发出。该动脉在未穿入侧脑室下脚之前,除发1~3个皮质支外,还发出2~3个穿支,1支穿视神经内侧至大脑脚,另两支即为纹状体内囊动脉。此动脉主要营养尾状核尾,行程长,管径较小,易发生栓塞。

②纹状体内囊动脉,97%由脉络膜前动脉发出,以2支居多,一支穿视束斜向后外达苍白球。另一支在视束外侧向后行于囊状间隙内,经内囊后肢及豆状核下缘沿视辐射向后行,发支至苍白球。  

3、大脑后动脉的中央动脉:

①脉络膜后动脉,多为1支,占81%。该动脉恒定地平大脑脚外侧面从大脑后动脉外侧段发出,向外行,进入海马裂至侧脑室下脚,形成脉络丛,由丛发支至尾状核。

②丘脑膝体动脉,主要发自大脑后动脉,以3~4支最多,占66%,其末梢支分布到豆状核。  

4、结节丘脑动脉:自后交通动脉的背侧以直角发出,在大脑脚与乳头体交界的前方,进入脑实质,穿行于丘脑前腹侧时以锐角发出第1级分支,向上向内至尾状核。  

预防

溶栓术后立即行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第1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日二次) 。第2d拔除动脉,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脑血栓患者)或华法令(脑栓塞患者) 。监测APTT,PT和PT2INR。常规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氧,扩容,使用激素和营养神经等治疗。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冠状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