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来潮前3-5天甚至7天左右,子宫先有少量血液点滴而下。颜色鲜或黯,或呈淡红,这种情况连续发生两个月以上的即称为“经前淋漓”或“经前出血”。由于本病与经漏、月经先期等病颇为相似,所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大多散见于这些病症中。
经前淋漓在临床比较多见,属于西医所谓“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表现形式之一。发病与黄体功能不足有密切关系,因而称这为”黄体期出血”。一般说来,当卵巢里的卵泡长到足够大时,卵泡壁即行破裂,成熟的卵子破壁而出,流人腹腔,这就是“排卵”。卵子排出后,留在卵巢里的卵泡壳便形成—个黄色团块,直径约lcm大小,叫做“黄体”。黄体可以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子宫内膜受到这两种性激素的共同影响,不断生长增厚,此时期的子宫内膜称为分泌期内膜。如果卵子没能受精,则在排卵后9天左右黄体开始萎缩,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停止生长,约在排卵后的l4天左右子宫内膜脱落,引起出血,经YD排出,这就是月经。但若黄体发育不全,持续时间不足8天就过早退化,以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就会呈现早期分泌期分泌不良的现象,表现在临床则为月经周期缩短或经前淋漓。
中医学则认为,经前淋漓的发病机理主要与气虚或血热有关。气虚又有脾气虚和肾气虚之分,脾气虚则不能固摄,肾气虚则不能闭藏,都会导致经前淋漓出血。血热亦有虚实之别,实者可因肝郁化火或肝经湿热所致,虚者则与阴虚火旺有关。火热之邪蕴伏血分,则使血液妄动,血海(冲脉)不宁,从而导致经前出血。脾气虚的病理变化,大多由于平时饮食失节或操劳过度,损伤脾气所致。也可因素体不足,或久病之后引起。胃气虚则与先天禀赋不足或青春期肾气稚弱,或更年期肾气日衰有关。也可因流产或不当的手术直接损伤肾气所致。 肝郁化火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化热,下注冲任(与**相联属的经脉),或外界的湿热之邪直接侵犯冲任而形成。阴虚火旺者,可由于素体阴虚或久病失养,或房事不节,流产频繁,以致阴精暗耗,虚热内生所致。
月经正常指标
周期:
每个女人的周期都不尽相同,从21天到35天不等都算正常,关键是是否准时。定期的性生活(如:每周一次)可以帮助你梳理荷尔蒙,对月经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血量:
女性在月经期间失去的血量应该在85克之内,持续3~7天。出血量最多的时候集中在前3天内(占总失血量的90%)。
血块:
如果经血被阻塞在同一个区域而没有及时排出,囤积5~10分钟就会形成血块。血块通常在早晨刚起床或者久坐之后。
经血颜色:
正常的经血是暗红色的,粘稠无凝血块。如果经血稀薄如水,呈现粉红色、黑色或紫色,或经血完全是凝血块,都是不正常的,应及早就医。
行经期:
女性的经期大约是3-7天,出血量最多的时候集中在前3天,以后逐渐减少,直到经血干净为止。有的人经血干净以后,过一两天又来了一点儿,俗称“经血回头”,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的人经期长达10-20天,月经淋漓不尽;有的经期极短,只是“一晃”即过。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由于发病机理不同,则证候表现、治法、方药亦各有异,根据中医理论经前出血可分为如下三种,应予鉴别:
1、脾虚不摄:表现为经前出血量少质稀,不夹血块,血色淡红同时伴见食少便溏,倦怠嗜卧,神疲乏力,或小腹空坠,面色啪,舌淡苔薄,脉缓无力等症状。治法宜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可选用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杭白芍、熟地、淫羊藿、鹿角霜)。若气虚兼瘀而见小腹痛者,可加茜草、益母草、元胡等;气虚日久导致阳虚,而见血色黯黑清稀,小腹冷痛,脉沉迟等虚寒之象者,加温经止血之品,如炮姜炭、焦艾叶、补骨脂等。
2、肾虚不固:可见血色黯淡,质稀量少或稍多,伴见腰脊酸痛或胫软足弱,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苔白而润,脉来细弱等症。治以补肾益气,固冲止血法,可选用龟鹿补冲汤(太子参、黄芪、炙甘草、鹿角胶、龟板、艾叶、白芍,炮姜、乌贼骨)加减。如腰痛甚者,可加杜仲、川断、桑寄生等。 肝郁化火:经前出血色深红或紫红,量少或稍多,质稠或有块。同时伴见头晕头胀,心烦少寐,口苦咽干,RF胀痛,或胸胁不舒,大便偏软,小溲色黄,舌质正常或偏红,舌苔薄黄而少津,脉象弦滑等症状。治以疏肝清热止血法,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炒柴胡、炒当归、杭白芍、黑山栀、炒丹皮、茯苓、黄连)。头胀头晕者,可加菊花、钩藤、白蒺藜;失眠较重者,加甘松、炒枣仁、夜交藤;大便质软者,去栀子,加炒白术、怀山药、砂仁。 肝经漫热:表现为出血量少色红,质黏腻或夹黏液,并见胸闷烦躁,口苦食少,小腹隐痛,腰骶酸痛,舌质偏红,苍白或黄,根部厚腻,脉象弦滑等症。治用清肝利湿、益肾和血法,可选清肝止淋汤加减(当妇、白芍、生地、丹皮、茯苓、苡米、山药、川柏、桑寄生、赤芍)。少腹疼痛明显者,再加五灵脂、元胡索、败酱草等。
3、虚阴火旺:多表现为血少质稠,颜色鲜红,并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心烦不眠,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治宜滋阴清热为主,可用两地汤加减(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若见头晕、耳鸣、虚烦不寐者,可加白蒺藜,菊花、甘松、炒枣仁等。 经前淋漓病虽有上述几种不同证型,但在具体治疗时首要掌握气虚、血热的发病机理,并宜详审两者之间相互交叉时孰为主孰为次,如脾虚兼有湿热,肾虚夹有肝火、阴虚兼有湿热等等,以便在针对主证选用方剂的同时,再根据兼证进行药物加减。此外,还需要掌握服药的时间,一般要在排卵期开始喂药,月经来潮即应停止,以免影响正常经量。
可用以下方法预防治疗经前淋漓:
1、肝火治法:清肝泻火止带。 方药:清肝止淋汤加减。 丹皮9克黄柏9克牛膝9克白芍10克当归9克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川楝子9克山栀9克知母10克车前草9克
2、肾虚治法:滋阴降火止带。 方药:滋肾束带方。 生地15克泽泻9克淮山药10克芡实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知母12克黄柏9克泽泻10克旱莲草12克山茱萸9克加减:口干咽燥者,加麦冬10克、沙参9克、五味子9克;腰酸膝软者,加菟丝子10克、女贞子10克、牛膝9克;阴道灼热者,加丹皮10克、赤芍9克、麦冬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