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正常人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37℃左右。人体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体力劳动及运动,均靠糖及脂肪分解代谢供能发热,热量借助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排汗、呼吸、排泄等功能,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方式散发。人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尤其是体弱或重体力劳动时,若散热障碍、导致热蓄积,则容易发生中暑。
1、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中暑。
2、人体产热增加:
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暑疾病的发生。
3、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传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1、体格检查:检查要详细全面,结合病史及症状,再作深入检查。
2、实验室检查:先作一般检查,根据一般性筛选结果,再决定进一步检查项目,尽量避免无目的“撒网”式检查。
3、X线及其它检查。
1、依发病时所处高温环境及其临床表现。
2、应与暑天感染、发热性疾病鉴别,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等。
3、与其他原因此起的昏迷及脑血管意外鉴别。
4、中暑痉挛引起腹痛者需与急腹症鉴别。
1、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供给含盐清凉饮料。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
3、宣传防暑保健知识,教育工人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和保健制度,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