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即肛门失禁(copracrasia)是指粪便及气体不能随意控制,不自主地流出肛门外,为排便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亦称大便失禁,肛门失禁的发病率不高,但非罕见。虽不直接威胁生命,但造成病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地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
肛门先天性发育畸形:
1.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先天性腰骶部脊膜膨出或脊椎裂可伴肛门失禁,病人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失去正常神经支配,无收缩功能,处于弛缓状态,且由于感觉和运动系统均受影响,直肠黏膜在粪便充盈时缺乏膨胀感,不能引起便意及发动排便动作,直肠内粪便随时排出,此种病儿往往伴有尿失禁。
2.肛门直肠畸形:肛门直肠本身及盆腔结构均发生改变,且直肠盲端越高,改变越明显,越复杂,高位畸形时直肠盲端位于盆膈之上,耻骨直肠肌短缩,明显向前上方移位;内括约肌缺如或仅处于雏形状态;外括约肌多处于松散状态,其间充满脂肪组织,肌纤维走行异常紊乱,有作者随访225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病儿,80例(35.5%)有不同程度的污便或失禁,畸形位置越高,失禁发生率也越高,其病因主要与畸形伴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组织结构的缺陷有关,也与手术损伤,手术错误有明显关系,过去治疗高位畸形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时,直肠未通过耻骨直肠肌环,而在其后面下降,肛门直肠畸形,特别是高位畸形伴有骶骨畸形,致神经功能缺陷者也不少见,据Jiehioiiikhh分析,术后肛门失禁者约10%属此原因,中,低位畸形术后的肛门失禁,主要原因为手术损伤,感染等因素,如泄殖腔畸形,主要为女婴的直肠肛管,尿道,阴道共合一穴,以及高位无肛婴儿术后常有大便失禁,先天性痴呆,脑脊膜膨出,多发性硬皮病等均可发生大便失禁。
外伤:
由于外伤损伤了肛管直肠环,使括约肌失去了括约功能而至大便失禁,如刺伤,割伤,灼伤,冻伤及撕裂伤(主要为产妇分娩时的会阴撕裂),以及肛管直肠手术的损伤,如肛瘘,痔,直肠脱垂,直肠癌等手术损伤了肛门括约肌致大便失禁。
肛管直肠疾病 :
最常见的是肛管直肠肿瘤;如直肠癌,肛管癌,克罗恩病侵犯到肛管直肠并累及到肛门括约肌时,或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引起肛管炎时,或直肠脱垂引起的肛门松弛,以及肛周的严重瘢痕影响到肛门括约肌,使肛门闭锁不全时均可引起大便失禁。
神经系统病变:
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梗死,脊髓肿瘤,脊髓结核,马尾神经损伤等均可导致大便失禁。
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排便是一个由人体多个系统共同参与协调而统一的过程,粪便到达直肠,首先直肠要有一定的顺应性,接纳粪便,正常为250ml,直肠内容物达到一定量后,刺激直肠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然后再经过传出神经纤维到达外括约肌及肛提肌,中枢判定条件许可,此时外括约肌松弛,腹内压增高完成排便,由于某种原因不允许排便时,则外括约肌通过随意性收缩压迫内括约肌,使内括约肌逆向反射性抑制直肠收缩,从而直肠扩张,容积增大,或通过直肠的逆蠕动将粪便推回乙状结肠,便意消失,此种由外括约肌随意收缩刺激内括约肌的逆向抑制直肠收缩称随意性抑制作用,排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害均可造成大便失禁,如直肠的顺应性过低可导致大便次数严重增多,甚至大便失禁,顺应性过高,可致直肠容积增大,患者出现便秘,如随意性抑制作用降低亦可出现大便失禁,以及直肠感受器的异常,或外括约肌损伤均可出现大便失禁,总之,大便失禁的原因较多,还待进一步探讨。
2.分类
(1)按程度分类:根据大便失禁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肛门失禁2种,①不完全性肛门失禁:稀大便及气体不能控制,但干大便可以控制,②完全性肛门失禁:干大便,稀便和气体均不能控制。
(2) 按性质分类:根据肛门失禁的性质,分为感觉性失禁和运动性失禁,①感觉性肛门失禁:肛管括约肌的形态正常,但直肠下段感觉缺失,如脊髓或大脑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致的肛门失禁;或因直肠顺应性过低,大便次数严重增多所引起的肛门失禁,②运动性肛门失禁:主要为肛管外括约肌的损伤破坏了肛管直肠环,导致患者不能随意控制大便而致的肛门失禁。
1.直肠指诊:检查者感觉到肛门无紧迫感呈松弛状态,嘱患者收缩肛门时,肛管括约肌收缩不明显或完全无收缩力;如肛门有损伤史者,可扪及瘢痕,有的患者可触及肛管的一侧有收缩感,而另一侧则无收缩感,并注意肛管直肠内是否有肿块,压痛等,手指退出肛门后观察指套是否带黏液及血。
2.内镜检查:观察肛门直肠或结肠有无畸形,瘢痕,肛管皮肤及直肠黏膜有无糜烂,溃疡,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直肠息肉,直肠癌及肛管直肠癌等。
3.排粪造影检查:通过对用力排粪,提肛,静息等动态观察,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如灌入直肠的钡剂通过提肛可以保留,说明肛门括约肌有一定功能;如灌入直肠的钡剂不由自主地流出,说明肛门失禁。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大便失禁患者表现出肛管直肠内的压力降低,频率减慢或消失;肛管收缩压下降;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消失,如溃疡性结肠炎致大便失禁患者直肠顺应性明显下降。
5.直肠感觉测定:是将4cm×6cm大的带有导管的球囊置入直肠,然后向球囊内注入水或空气,正常直肠的感觉阈值是45ml±5ml,如为神经性的大便失禁患者,其直肠感觉阈值消失。
6.球囊逼出试验:如直肠感觉迟钝,正常容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不能将球囊排出,此检查既可用来判断直肠的感觉是否正常,又可判断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如肛门括约肌受损无括约功能,而球囊可自行滑出肛门,或轻微的增加腹压后即可将球囊排出。
7.盆底肌电图检查:该检查可以了解括约肌缺损的部位及范围。
8.肛管直肠内超声检查:通过肛管直肠内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肛管直肠的各个层次,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可以协助肛门失禁的诊断,如观察内括约肌是否完整,外括约肌是否有缺损,以及缺损的部位及范围,该检查不但可以协助诊断,而且为手术切口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诊断
本病的诊断通过病史分析,包括症状表现以及原发病因的临床分析,初步可以成立,视诊检查可见肛门处有原手术或外伤疤痕畸形,有粪便沾染现象,肛指检查见肛 管松弛或括约肌收缩功能差等,临床诊断可以确立,原发病因在神经系统和结肠者,要通过神经系检查钡剂灌肠和内窥镜检查等来确立,近年来对肛肠功能检查有一 些新的进展,包括肌电描记可见到肌肉张力异常,肛门反射潜伏期加长,肛门皮肤反射和直肠膨胀正常反射消失等,肛直肠腔内气囊测压描记可见到压力图异常,排 粪X线造影可见到肛管直肠角消失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区分病变,病因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
主要与急性菌痢及急性肠炎等腹泻患者偶尔出现的大便失控相鉴别,但这些患者的大便多数情况下能随意控制,并且患者多有腹痛及脓血便或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随着腹泻症状的缓解,大便成形,而偶发的大便失禁消失,大便失禁主要是病因之间的鉴别,包括神经障碍和损伤,肌肉功能障碍和受损,先天性疾病等。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以早晨起床后排便为宜,每次蹲厕不要过久,排尽即起。戒除排便看书、看报等不良习惯。
2、肛周一有不适应及早医治因肛门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周围不单皱褶多,皮脂腺和汗腺也很多,加上排出的大便内有大量细菌,极易诱发感染,所以一旦发现肛周不适或疼痛,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患加重。
3、保持大便通畅每日应多喝开水,特别是晨起要喝一大杯温水。注意调节饮食,多吃些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等。不要大量饮酒,不宜多食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
4、选用内裤、手纸要科学内裤应选质软且薄的棉布制品,不要穿粗布或化纤品。手纸应以薄、软、褶小均匀为最宜,不要用废报纸或用圆珠笔写过字的废纸。因为油墨长期刺激能引起肛周疾病。
5、莫忽视肛门清洗每天冲洗肛门两次,一次是大便后立即清洗,另一次是在睡前清洗,以免污染内裤。
6、定期做坐浴坐浴是肛门保健和治疗的好方法。轻微的肛门疾患,坐浴会收到明显效果。要求水温不能过热,以免烫伤,但也不能过凉而起不到作用。
坐浴时间一般不能少于20~30分钟,在这期间可适当加热水,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
7、注意做好提肛操每日最好早晚各做一次提肛操,带动会阴做一缩一松的运动,每次做50~100次,可促进肛门直肠附近静脉血液回流。
8、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肛门的卫生保健,很容易发生肛裂、肛瘘、痔疮、脱肛、肛门周围发炎、肛门周围脓肿等疾病,往往影响整个身体健康。因此,应重视肛门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