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常见病

皮肤黏膜发黄称为黄染。多见于胆道阻塞、肝细胞损害或溶血性疾病,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变黄,早期或轻微时见于巩膜,较明显时才见于皮肤。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1、黄疸引发者特点:A,黄疸首先出现于巩膜,硬腭后部及软腭黏膜上,随着血中胆红素浓度的继续增高,黏膜黄染更明显时,才会出现皮肤黄染。B,巩膜黄染湿连续的,近角巩膜缘处黄染轻,黄色淡,远角巩膜缘处黄染重,黄色深。

2、胡萝卜素增高引发:A,黄染首先出现于手掌,足底,前额以及鼻部皮肤。B,一般不出现巩膜和口腔黏膜黄染。C,血中胆红不高。D,停止食用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或果汁后,皮肤黄染逐渐消退。

3、服用药物者:A,黄染首先出现于皮肤,严重者也可出现于巩膜。B,巩膜黄染的特点是角巩膜缘处黄染重,黄色深,离角巩膜缘越远,黄染越轻,黄色越淡。

检查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诊断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预防

1、应以清淡为主,不宜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2、黄疸型肝炎患者以高蛋白低脂肪的摄入为主,如牛肉、鱼等,平时可以多吃黑米、高梁、糯米等有助力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吃水果等含维生素多的食物。

3、另外,黄疸型肝炎患者要做到不吸烟、不喝酒,日常生活也要有规律,最好不要熬夜,不要过度劳累,坚持锻炼身体。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病理性黄疸 皮肤发黄 手掌呈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