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搏动(premature beat)(心血管内科)简称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窦性过早搏动罕见。
一、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
二、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产生:
(一)异常自律性所致冲动形成异常:
①在某些条件下,如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处时由于魏登斯基现象,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过早搏动。
②病变心房、心室或浦顷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舒张期自动除极因而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过早搏动。
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使该处阈电位水平下移,因而异位起搏点舒张期除极在基本节律起搏点之前达到阈电位而引起早搏。
(二)折返现象――环行折返或局灶性微折返:
如折返途径相同则过早搏动形态一致,如折返中传导速度一致,则过早搏动与前一搏动的配对时间固定。
(三)平行收缩。
(四)触发激动(triggered activity)。
(一)病史、症状:
由于患者的敏感性不同,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感心悸、心前区不适或心脏停跳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询问有助了解早搏原因指导治疗,注意询问近期内有无感冒、发热、腹泻病史有助是否患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判断。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利尿剂的应用有时会诱发早搏的发生。
(二)体检发现:
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阳性体征外,心脏听诊时可发现在规则的心律中听出,提早出现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可伴有该次脉搏的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心电图对早搏有诊断意义。房性早搏为提早出现的QRS波其前有一异形P波,其后有一不完全代偿期,QRS波形多与正常QRS波形一致。结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波与正常QRS波相一致,其前无P波,代偿期完全。室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代偿期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详细记录早搏发生的多少,发生的规律,治疗效果等。怀疑心肌炎者可行血心肌酶学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心肌病和部分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和怀疑洋地黄中毒者应测定血电解质,必要时测定血洋地黄浓度。
心脏的正常搏动起源于窦房结,如果由心脏其它部位发出,医学上则称之为早搏。早搏可分为窦性、房性、结性和室性四种,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极少见。在临床所见的异位心律中,以早搏最为常见,分为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类。功能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早搏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仅是医生,一般人都应当了解和掌握功能性和病理性早搏的鉴别知识,及时进行判断,这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功能性早搏
在中青年人中并不少见,大多数查不出病理性诱因。往往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酗酒、喝浓茶、饮咖啡后引起的,一般出现在安静或临睡前,运动后早搏消失。功能性早搏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早搏大多会不治而愈,故无须治疗。但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思想乐观,生活有规律,不暴食、过量饮酒,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病理性早搏
患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及洋地黄中毒时,也常出现早搏。这属于病理性早搏,常见于下列情况:发生于老年人或儿童,运动后早搏次数增加,原来已确诊为心脏病者,心电图检查除发现早搏外,往往还有其它异常心电图改变。对于病理性早搏,应高度重视,及早上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的和频繁发作的早搏,最好住院进行观察治疗。
一、要保持规律的生活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不要过度熬夜,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或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散步、打太极拳,利用一些健身器械进行健身训练将为你的身体带来长久的益处。
二、要戒烟及避免大量饮酒,因为吸烟及饮酒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三、要保持情绪稳定,要摆正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情绪高度紧张及大起大落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
四、要定期到医院体检,一旦发现心悸、漏跳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