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时间改变,大便无规律。排便的习惯一般都和个人的生物钟,个人的饮食的习惯有关系,应该注意调整饮食、保证睡眠、多运动一下。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会造成“肠易激综合征”。如果病程已经比较长了(半年以上),这有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这是结肠的一种功能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大便不成型,次数增多,腹胀等等。
大肠大体分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等几段,各部均可见肿瘤发生。在整个结肠中,癌瘤发生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连接部者约占50%。原发直肠癌主要靠潜血检查、肛门指诊,直肠乙状结肠镜及活检诊断。钡灌肠用于乙状结肠,少用于直肠。以直肠癌为例,初诊症状常为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便频、粘液便、腹泻占67.5%,便血65.2%,肛门坠痛、里急后重、便秘、腹痛亦不少见。病变继续进展,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且有持续性的里急后重和便后排不尽感,甚至肛门失禁流出粘液和恶臭脓血。肿瘤浸润较深和感染较重时,局部有剧痛,常有贫血。肿瘤发展到肠管一周时引起肠管狭窄,初期排便次数增多,但粪便量少,或为细扁的成形便,或为带血粘液便,狭窄较重时才出现肠梗阻。
多次(至少3次)大便常规培养均阴性,便隐血试验阴性,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对于年龄40岁以上患者,除上述检查外,尚需进行结肠镜检查并进行黏膜活检以除外肠道感染性、肿瘤性疾病等。
1、痔疮:痔疮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了,发病率也很高,素有“十人九痔”之说。是指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周围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主要症状为便血、如果伴有血栓会发生疼痛,同样痔核增大后可导致大便变细。痔疮出血是因排便时大便擦伤肛门周围的静脉团所致,血液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的多为鲜血,血液与粪便是不相混合的,大多数没有粘液粘连。
2、直肠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常伴有血液、粘液,与浓液有粘连,而且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的次数增多,便细,肛门常有刺激症状,常想大便,就是平时所说的里急后重现象。直肠癌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症状的改变,如短期内明显消瘦、贫血等。
3、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便血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息肉合并溃疡感染时,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1、摄取足够的水份。
2、摄取大量纤维质。
3、养成运动的习惯,以促进食物通过肠子。
4、每日步行二十分钟以上。
5、每餐饭后固定如厕十分钟,有助於养成排便习惯。
6、放松心情。
7、尽情的开怀大笑。
8、避免使用通便剂,以免造成依赖。
9、慎用药品及补充品,特别是加钙或铝的制酸剂、抗组织胺、镇定剂、三环兴奋剂等。
10、注意某些食品,如为结肠痉挛,则避免易导致排气的食物,如豆类、白花椰菜、甘蓝菜等食物。
11、降低食量。
12、勿用力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