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膝后痛的主要病变组织,膝关节后侧(腘窝部)疼痛在膝痛的发病率中占1/5 ~ 1/4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不容忽视。
频繁的小腿伸屈活动如游泳和踢球等,容易使这些肌肉的起点处发生病变而产生膝后侧疼痛。骤然屈膝活动或固定足踝部使小腿骤然扭转活动,也易引起这些肌肉起点处的急性损伤。了解疼痛的特征: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加重疼痛的因素;减轻疼痛的因素等一些列与疼痛有关的因素。还可能与自己平时活动的方式、活动量的多少等有关系。
小腿屈曲抗阻试验,常可引起膝后侧疼痛。腓肠肌外侧头病变引起的后膝疼痛常偏?窝外侧。在腘窝外侧可扪及一圆钝状隆起,即为股骨外上髁的后侧。腓肠肌外侧头附丽区发生病变,在这圆钝的隆起上就可扪及明显压痛,有的病人还可引起小腿后侧的传射痛。如果这种压痛发生在股外上髁的后上方,则为跖肌附丽区病变所引起。发生在股外上髁后下方的压痛,常为?肌附丽区病变引起的膝后疼痛。因此,压痛点的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发生病变的组织,有利于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腘窝内侧疼痛,常为腓肠肌内侧头附丽区病变所引起。在腘窝内侧也可扪及一圆钝状隆起,为股骨内上髁后侧。腓肠肌内侧头附丽区发生病变,就可在这圆钝状隆起上找到明显压痛点,有的病人压痛还可向小腿后侧传射。
胫静脉在胫动脉外侧,而胫神经又在胫静脉的外侧和浅面,并位于腘窝的正中。因此,腘窝从内侧至正中的排列是动脉、静脉、神经。膝后正中的疼痛常为胫神经病变引起,压痛点位于腘窝正中,并常向小腿后侧传射麻痛感。病重者影响走、站活动。
膝后疼痛综合征的命名也较含糊,笼统,如果病始只局限一组软组织发生病变,则应以发生病变的组织来命名。如压痛只局限于腓肠肌内侧头附丽区时,就应诊断为“腓肠肌内侧头综合征”;压痛点只局限于股外上髁后上方处时,就应诊断为“跖肌疼痛综合征”;压痛点仅局限于股外上髁后下方时,就应诊断为“腘肌综合征”。这样诊断明确,有利于针对性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膝后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腘窝囊肿系膨胀的排肠肌、半膜肌健滑囊,该滑囊经常与后关节囊相通,临床上多见于中年以上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导致机械性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较轻,紧张膨胀感明显。患者主诉往往以?窝区逐渐发生肿胀为特点,伴膝后疼痛。偶尔囊肿可以压迫阻碍静脉回流,引起小腿水肿。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则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髌骨膝前疼痛综合症是描述发生在髌骨前面或者髌腱周围疼痛的专业词汇。髌骨膝前疼痛综合症(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也称膝前疼痛(anterior knee pain )由于膝关节在进行屈曲的动作时股骨的不正常活动所致髌骨膝前疼痛综合症。
髌骨疼痛 :髌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初期在行走、上下楼梯、蹲下站起时膝盖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严重时会有行走间突然膝盖无法出力,甚至站不稳的情形。
小腿屈曲抗阻试验,常可引起膝后侧疼痛。腓肠肌外侧头病变引起的后膝疼痛常偏腘窝外侧。在腘窝外侧可扪及一圆钝状隆起,即为股骨外上髁的后侧。腓肠肌外侧头附丽区发生病变,在这圆钝的隆起上就可扪及明显压痛,有的病人还可引起小腿后侧的传射痛。如果这种压痛发生在股外上髁的后上方,则为跖肌附丽区病变所引起。发生在股外上髁后下方的压痛,常为腘肌附丽区病变引起的膝后疼痛。因此,压痛点的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发生病变的组织,有利于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腘窝内侧疼痛,常为腓肠肌内侧头附丽区病变所引起。在腘窝内侧也可扪及一圆钝状隆起,为股骨内上髁后侧。腓肠肌内侧头附丽区发生病变,就可在这圆钝状隆起上找到明显压痛点,有的病人压痛还可向小腿后侧传射。
胫静脉在胫动脉外侧,而胫神经又在胫静脉的外侧和浅面,并位于腘窝的正中。因此,腘窝从内侧至正中的排列是动脉、静脉、神经。膝后正中的疼痛常为胫神经病变引起,压痛点位于?窝正中,并常向小腿后侧传射麻痛感。病重者影响走、站活动。
膝后疼痛综合征的命名也较含糊,笼统,如果病始只局限一组软组织发生病变,则应以发生病变的组织来命名。如压痛只局限于腓肠肌内侧头附丽区时,就应诊断为“腓肠肌内侧头综合征”;压痛点只局限于股外上髁后上方处时,就应诊断为“跖肌疼痛综合征”;压痛点仅局限于股外上髁后下方时,就应诊断为“腘肌综合征”。这样诊断明确,有利于针对性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
(1)急性期应控制膝关节伸屈活动,以利于病变恢复。必要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2)慢性期应加强膝关节的功能活动,早晚各进行下蹲站起连续锻炼50次。下蹲困难者要在疼痛可以忍受情况下尽量增大下蹲的程度,做反复下蹲站起活动50次。每日早晚各1次。
(3)按摩。令病人俯卧,于患侧股内收肌管外口(隐神经)和?窝正中(胫神经)点穴镇痛法后,于压痛点上做按揉、弹拨、点压。再让病人仰卧位,把两手掌重叠置于患膝的髌骨上面做颤压手法20~30次,最后双手握住患侧足踝部向前上方顿踢拉伸下肢10~ 20次。
(4)病变部位中频治疗或中药透敷,均可收到一定效果。
(5)温针治疗常可收到较好效果。
(6)病变部位用常规配伍的合剂5ml局部注射,常可收到明显效果。
选用以上的2~3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收效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