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聚会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为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Slater等(1977)报道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二、性格特征: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三、精神因素: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
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焦虑的象征作用和取代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机理在本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某些人群密集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商店、车站、影剧院、或密闭狭小的有限空间如密闭的车厢或电梯轿厢、机舱等处或独处一室时出现严重恐惧焦虑,伴有与焦虑恐惧相一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呼吸急促、心悸、出汗、震颤、眩晕货晕厥等以及主动回避或逃离这样场所的行为。当患者再次暴露于患者所恐惧的场所时,患者立即出现同样的恐惧或惊恐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回避育逃离行为。即使是在暴露于这样的场所之前,患者就可能开始紧张不安,并竭力避免这种暴露的可能性。严重的场所恐惧症可能因害怕任何处于人多之处的情境而将自己活动的空间局限在家中,使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场所恐惧症除了有上述表现形式之外,还有害怕在空旷的郊野、广场等周围无人之初独处,内心为自己若有跌倒、发病等不测时无人帮助或扶持而担心,有人将之成为空地恐惧。空地恐惧多见于中年以上年龄的患者,也可同时有典型的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的鉴别诊断:
社交恐惧症: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而不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