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肾小球内“三高”常见病

1 .微小病变肾病 (MCD) ;2 .继发性肾小球硬化;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腔中存在脂蛋白栓子,肾外无脂蛋白栓塞表现。临床表现类似于Ⅲ型高脂血症,伴以血浆载脂蛋白E(apo E)升高。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肾小球疾病,并于同一年将本病命名为脂蛋白肾小球病。然而,脂蛋白肾小球病通过降血脂治疗并不能改善肾小球病变。目前认为本病是原发于肾小球Ⅲ型仅限于肾脏有脂质沉着的罕见病。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当肾单位破坏至一定数量,剩下的“健存”肾单位的代谢废物排泄负荷增加,以维持机体正常的需要。因而代偿性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肾小球内“三高”)。脂蛋白肾小球病主要累及肾脏,且以肾小球受损为主。全部患者均存在蛋白尿,有的逐渐进展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少数病例同时伴有镜下血尿。尽管本病患者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及VLDL 增加,但常无肾外表现,脂蛋白不在肾外形成栓塞。多数患者表现为对激素治疗呈抵抗,缓慢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检查

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及高滤过(“三高”)可加速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病变合并体循环高血压、大量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时蛋白质和磷摄入不当等,均可导致或促进肾小球硬化。同时高脂血症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都加剧了肾小球硬化的进程。

肾小球内“三高”可引起: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系膜细胞和基质显著增生,肾小球肥大,继而发生硬化;②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损害肾小球而促进硬化;③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蛋白尿增加而损伤肾小管间质。

检查:蛋白尿,纠正潜血,降低血肌酐,尿素氮。

诊断

肾小球内“三高”的鉴别诊断:

1 .微小病变肾病 (MCD) :可因组织量不足或未取到髓旁肾单位而被误诊 。但MCD很少表现高血压血尿 ,绝大多数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 。此外,以下病理特点有助于 MCD 与FSGS之间的区别:①前者肾小球体积增大 ,而后者肾小球体积大小不一 ;②前者表现为弥漫性足突融合 ,而后者呈节段性; ③后者可见脏层上皮细胞空泡变性 。

2 .继发性肾小球硬化:其它疾病导致的继发性 FSGS除具有原发病的特征外,其组织学的特点包括:肾小球硬化程度轻重不一、肾小囊壁增厚、球周纤维化 、小管间质病变呈斑片状分布、间质还可见大量的炎细胞浸润 。这些组织学上的鉴别诊断存在很大的缺陷,本质上讲不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很难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尤其是原发性和继发生 FSGS,靠组织形态学特点不能将它们区分 。

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只有部分肾小球受累,且限于肾小球的部分小叶或毛细血管袢。病变特点是肾小球硬化,呈局灶性和节段性分布。局灶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预防

ACEI类降压药通过三方面效应保护肾脏:

①血压依赖性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效应:该药能通过降低系统高血压而间接降低肾小球内“三高”(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保护肾脏;

②血压非依赖性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效应:该类药物能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导致的出球小动脉收缩作用,扩张出球小动脉直接降低肾小球小动脉内三高;阻断醛固酮生成,减少水钠潴留,故能从减少血管阻力及血容量两方面降低系统高血压改善肾小球内“三高”。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