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三偏”症常见病

“三偏”症:属于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会引起“三偏”症状;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或象限盲。简单是说是:偏盲,偏摊,偏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原发病引起。急性脑血管病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诱因: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检查

1、CT检查

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 脑梗死起病4—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颅凹 梗死不易为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出血性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有不规则斑片状 高密度区,与脑血肿的不同点为低密度区较宽广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状。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l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压检查。胸片应作为常规以排除癌栓,并可作为以后是否发生吸人性肺炎的诊断依据。

4、特殊检查

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色B超、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诊断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brain infarction,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CE)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预防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

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

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5、多吃果蔬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步态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