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二氧化碳潴留常见病

二氧化碳潴留是一个专用病理学名词,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使得二氧化碳增加、堆积、潴留,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和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由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使得二氧化碳增加、堆积、潴留,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和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血液中的氧气以溶解的和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溶解的量极少,仅占血液总氧气含量的约1.5%,结合的占 98.5%左右。氧气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征使之成为极好的运氧气工具。Hb还参与二氧化碳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Hb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二氧化碳潴留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均有重要价值。  
 
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二氧化碳)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Pa二氧化碳为4.6kPa-6kPa(35-45mmHg),大於6kPa为通气不足,小於4.6kPa可能为通气过度,急性通气不足,Pa二氧化碳6.6kPa(50mmHg)时,按Henderson-Hassellbalch公式计算,pH已低于7.20,会影响循环和细胞代谢,慢性呼衰由於机体代偿机制,Pa二氧化碳6.65kPa(50mmHg)作为呼衰诊断指标。  
 
二、pH值 
 
为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7.40,低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但不能说明是何种性质的酸碱中毒,临床症状与pH的偏移有密切相关。  
 
三、碱过剩(BE) 
 
在38℃,二氧化碳分压5.32kPa(40mmHg),血氧饱和度量100%条件下,将血液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碱量,它是人体代谢性酸碱失衡的定量指标,加酸量为BE正值,系代谢性碱中毒,加碱量EB为负值,系代谢性酸中毒,正常范围在02.3mmol/L,在纠正代谢性酸碱失衡时,它可作为估计用抗酸或抗碱药物剂量的参考。  
 
四、缓冲碱(BB) 
 
系血液中各种缓冲碱的总含量,其中包括重碳酸盐,磷酸盐,血浆蛋白盐,血红蛋白盐等,它反映人体对抗酸碱干扰的缓冲能力,及机体对酸碱失衡代偿的具体情况,正常值为45mmol/L。  
 
五、实际重碳酸盐(AB) 
 
AB是在实际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人体血浆中所含的碳酸氢根的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值为24mmol/L,HCO3-含量与Pa二氧化碳有关,随着P二氧化碳增高,血浆HCO3-含量亦增加,另一方面HCO3-血浆缓冲碱之一,当体内固定酸过多时,可通过HCO3-缓冲而pH保持稳定,而HCO3-含量则减少,所以AB受呼吸和代谢双重影响。 
 
六、标准碳酸氢盐(SB)
 
系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38℃,Pa二氧化碳为5.3kPa,血红蛋白100%氧合的条件下,所测的血浆中碳酸氢根(HCO3-)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SB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其数值的增减反映体内HCO3-储备量的多少,因而说明代谢因素的趋向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时SB下降;代谢性碱中毒时SB升高,ABSB时,表示有二氧化碳潴留。  
 
七、二氧化碳结合力(二氧化碳CP)
 
正常值为22-29mmol/L,反映体内的主要碱储备,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时,二氧化碳CP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则二氧化碳CP升高,但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时,二氧化碳CP不一定升高,因呼吸性酸中毒,肾以NH4+或H+形式排出H+,回吸收HCO3-进行代偿,碱储备增加,故二氧化碳CP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呼吸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及时反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急剧变化,还受到代谢性碱或酸中毒的影响,故二氧化碳CP有其片面性,必须结合临床和电解质作全面考虑。

诊断

(一)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正常人每日由肾排出固定酸的量有一定限度,而经肺排出的H2CO3,(挥发酸)则相当大,所以,呼吸衰竭时会严重影响酸碱平衡的调节和体液电解质含量。  
 
1、酸碱平衡失调:由于通气障碍所致呼吸衰竭,因大量二氧化碳潴留,PaCQ2升高,而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同时因严重缺氧,氧化过程障碍,酸性代谢产物又增多,常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如果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感染、休克等,则因肾排酸保碱功能障碍或体内固定酸产生增多而加重代谢性酸中毒。换气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因缺氧可出现代偿性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所以在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同时可并发呼吸性碱中毒。某些呼吸衰竭患者发生的代谢性碱中毒,多为医源性的,常出现在治疗后,如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治疗中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二氧化碳排出过快过多,使血中H2CO3 明显减少,而此时通过代偿调节所增加的HCO3又不能迅速随尿排出,故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在纠正酸中毒时补碱过量亦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如钾摄入不足又应用大量排钾性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导致低钾血症性碱中毒。  
 
2、电解质紊乱:呼吸性酸中毒时,常引起血Cl降低和HCO3增多,这是由于:①肾小管泌氢、增加, NaHCO3重吸收增多,同时有较多的Cl- 以NH4Cl的形式随尿排出;②长期使用利尿剂或颅内压升高发生呕吐亦可丢失过多的Cl、③当血液中二氧化碳蓄积,红细胞内的HCO3与血浆Cl-交换引起血cl降低。血钾、血钠、血钙的变化,受酸碱平衡紊乱、治疗措施及肾功能的影响,其浓度可正常,亦可升高或降低。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肺性脑病  
 
1、二氧化碳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引起皮质兴奋;若二氧化碳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在出现麻醉前的患者,往往有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的先兆兴奋症状。  
 
2、肺性脑病:是指由于呼吸衰竭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上,早期由于兴奋过程增强,患者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幻觉、精神错乱等。当Pa二氧化碳达到10,6kPa(80mmHg)以上时,大脑皮质发生抑制,患者逐渐转为表情淡漠。嗜睡、意识不清、昏迷等。肺性脑病早期多为功能性障碍,出现脑血管扩张、充血。晚期可有脑水肿,脑出血等严重病变。肺性脑病是由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脑内微血栓形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3、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Pa二氧化碳升高不但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且还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当Pa二氧化碳超过正常水平1.33kPa (10mmHg)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可增加50%。Pa二氧化碳过高,可使脑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同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严重时还可导致脑疝形成。二氧化碳蓄积对中枢的影响还可通过改变脑脊液及脑组织的pH值而起作用的。脑脊液的缓冲能力较血液为低,正常脑脊液的pH偏低(7.33~7.40),而P二氧化碳却比动脉血高1.0kPa(7.5mmHg)左右,所以当Pa二氧化碳 升高时,脑脊液中的二氧化碳也增多,pH值更低宁血液,于是可加重脑细胞损害,如增强磷脂酶活性,使细胞膜结构损伤,通透性升高;溶酶体膜稳定性降低,可释出各种水解酶,分解组织成分,促使脑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  
 
(三)呼吸系统的变化  
 
1、一定浓度的P二氧化碳是维持呼吸运动的重要生理性刺激。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当P二氧化碳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到延髓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②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H+敏感。其周围的细胞外也是脑脊液,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H+和HCO-3相对不通透,而二氧化碳却很易通过。当血液中P二氧化碳升高时,二氧化碳通过上述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其中的H2O结合成HCO3-,随即解离出H+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而增强呼吸。在P二氧化碳对呼吸调节的两条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途径是主要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动脉血P二氧化碳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强,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导致呼吸抑制。  
 
2、呼吸衰竭引起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PaO2 降低对颈动脉体初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以及Pa二氧化碳,升高对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泡通气量,具有代偿意义。但Pao2,低于4kPa(30n1mHg)或Paco。高于10.6KPa(80mmHg)时,反而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弱。呼吸衰竭病人的呼吸功能变化,还与许多原发病有关。如阻塞性通气障碍,由于阻塞部位沐同,对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不全阻塞)或呼气性呼吸困难(下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降低所致的限制性通气不足,常出现浅而快呼吸;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常表现浅慢呼吸,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节律紊乱,出现潮式呼吸、延髓型呼吸、叹气样呼吸和抽泣样呼吸等。
 
潮式呼吸较为常见。其特点是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逐渐变慢, 经过一短暂的呼吸停止后,又重复上述呼吸过程。此种呼吸见于颅内压升高、尿毒症、严重缺氧及呼吸中枢受损或抑制时。其机理一般认为是因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此时对血中正常浓度的二氧化碳 刺激不能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故而发生呼吸暂停,随后血中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达到足以兴奋呼吸中枢的浓度时,又出现呼吸,二氧化碳被逐渐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随之下降,又出现呼吸暂停。如此反复交替,表现如潮,故称潮式呼吸。延髓型呼吸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晚期表现,呼吸的节律和幅度均不规则并有呼吸暂停, 呼吸频率少于12次/min,叹气样呼吸和抽泣样呼吸是临终呼吸表现,其特征是呼吸:稀深而不规则,出现张口吸气和呼吸辅助肌活动加强,最后呼吸减弱而停止。这两种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四)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定程度的PaO2降低和Pa二氧化碳升高,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亦可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从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皮肤及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而心和脑血管扩张。这些变化具有代偿意义。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对外周小血管也有直接作用,使其扩张(肺、肾动脉除外),皮肤血管扩张可使肢体末梢温暖红润,伴有大汗;睑结膜和脑血管扩张充血。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直接抑制心血管中枢和心脏活动,加重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降低等不良后果。缺O2和二氧化碳潴留均能引起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增加右心负担。  
 
呼吸衰竭常伴发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其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和心肌受损。发生机理与严重缺氧密切相关(见肺心病和缺氧二节)。高碳酸血症还可因酸中毒,加重对心脏的损害。  
 
(五)肾功能的变化  
 
轻度二氧化碳潴留会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尿量增加;当Pa二氧化碳超过8.64kPa,血pH明显下降,则肾血管痉挛,血流减少,HCO3-和Na+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呼吸衰竭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引起肾小动脉持续性痉挛,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变化。  
 
(六)胃肠变化  
 
二氧化碳潴留可使胃酸分泌增多,故呼吸衰竭时可出现胃粘膜糜烂、坏死和溃疡形成。导致消化管出血。   

预防

(一)呼吸性酸中毒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在体内潴留产生高碳酸血症,改变了BHCO3/H2CO3的正常比例1/20 产生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通过血液缓冲系统的作用和肾脏的调节(分泌H+ 吸收Na+与HCO3-相结合成。NaHCO3) 使pH接近正常,呼衰失代酸中毒可以用碱剂(5%NaHCO3)暂时纠正pH值,但会使通气减少,进一步加重二氧化碳潴留,所以没有去除产生酸中毒的根本原因,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才能纠正呼吸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由於低氧气血症,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和周围循环障碍,体内固定酸如乳酸等增加,肾功能损害影响酸性代谢产物的排出,因此在呼酸的基础上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中的固定酸增多。HCO3-相应减少,pH值下降,酸中毒使钾离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血K+增加,HCO3-减少,血CI-出现扩张性升高,Na+向细胞内移动。治疗时,除了因酸中毒严重影响血压,或是在pH<7.25时才补充碱剂,因NaHCO3会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危险(NaHCO3+HAC→NaAC+H2O+二氧化碳) 此时应提高通气量以纠正二氧化碳潴留 并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  
 
(三)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过程中,常由於应用机械通气,使二氧化碳排出太快;补充碱性药物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以致排钾增多;或者因为纠正酸中毒,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产生低钾血症,呕吐或利尿剂使血氯降低,亦可产生代谢性碱中毒,pH偏高,BE为正值。治疗时应防止以上发生碱中毒的医原性因素和避免二氧化碳排出过快,并给予适量氯化钏,以缓解碱中毒,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四)呼吸性碱中毒
 
此为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跳呼吸停止使用机械通气,因通气过度排出二氧化碳过多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五)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系慢性呼衰患者机械通气 在短期内排出过多二氧化碳 且低于正常值;又因肾代偿 机体碳酸氢盐绝对量增多所致  还可因处理不当 呼衰患者在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基础上 又因低钾 低氯引起代碱的三重酸碱平衡失调
 
五 、其他治疗:抗感染治疗、防治消化道出血、纠正休克、合理使用利尿剂、营养支持。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