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传导阻滞(intra-atrial block)简称房内阻滞,是指自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或中断,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是由于冲动在心房内的异位激动,在除极过程中侵入窦房结,使之激动不能下传或延迟所致。
1、固定性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病因:心房肌的纤维化、脂肪化、淀粉样变等退行性变,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的肥大和(或)扩张,心房肌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心房肌的急、慢性缺血或心房梗死等均可导致心房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等),心肌病,慢性心包炎,高血钾、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洋地黄和奎尼丁作用等均可导致不完全性心房内阻滞。不完全性心房内阻滞也不只是说明房间束或结间束的传导阻滞。实际上常是左心房肥大、左心房容量及左心房持久性或暂时性的压力增高,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的征象。
2、间歇性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病因: 间歇性房内阻滞可见于各年龄组,为7~97 岁。国内报道的病例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老年人的房内传导障碍可能与心脏传导组织的退行性变有关。国外报道的间歇性房内阻滞者约36%有器质性心脏病。部分病例在观察数月、数年后由间歇性变为固定性(持久性)房内传导阻滞。间歇性房内阻滞的发生提示有心房病变。
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虽无血流动力学上的意义,但却有半数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规则的扑动波,心房激动频率为250~350次/分。房扑可表现为阵发性和持久性发作,部分患者房扑可与心房颤动交替出现,为不纯性房扑。房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发病率约是女性的2.5倍。随着标测技术发展,房扑机制已基本明确,射频消融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手段。)病史,40%的患者可有房性期前收缩及房性心动过速史。患者可有胸闷、气促、心跳不齐等症状。
1、房内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指冲动在心房内结间束或房间束传导阻滞。
2、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即心房分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情危重期。也常发生在危重患者临死前数小时。此外洋地黄中毒。尿毒症和药物(如服用胺碘酮)影响也可见到。多表现为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3、弥漫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和窦-室传导:都是由于高血钾引起。只是后者为心房肌广泛的电麻痹。心房肌失去兴奋性和传导性。而窦房结。结间束和房室传导系统仍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可将窦性激动下传心室;而前者心房内的传导束和心房肌全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表现为窦性停搏。当窦性停搏时间长。可引起头晕或晕厥。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如不伴有逸搏者。可致猝死。
4、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引起心房和心室一次或接连两次以上停搏的,称为窦房传导阻滞(sino-auricularblock),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急性窦房传导阻滞的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洋地黄或奎尼丁类药物作用和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慢性窦房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原因不明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病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2、避免精神紧张,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起居有常,勿过劳;戒烟酒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
3、控制心室率:房扑急性发作或持续发作心室率较快、症状明显者,宜选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或β受体阻滞剂减缓心室率。
4、预防血栓栓塞:应根据患者血栓栓塞危险评估恰当选择抗凝药物或阿司匹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