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上对膀胱痉挛的定义是指膀胱平滑肌或膀胱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无炎症变化。在临床上的表现以尿淋漓、暂时性闭尿和尿性腹痛为主要特征。膀胱痉挛也是泌尿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患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的病人临床常出现膀胱痉挛等症状。急性细菌性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因细菌感染而引起,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
1、解剖结构女性尿道短而直,尿道外口常见畸形,如处女膜伞、尿道口处女膜融合;且会阴部有大量细菌存在,只要有感染的诱因存在,如性交、导尿、个人卫生不洁、个体对细菌抵抗力降低等,都可大致上行感染。很少由血行感染和淋巴感染所致。
男性尿道为一肌肉粘膜管,长约20cm,可分为前后两段,以尿生殖膈为界,有耻骨下和耻骨前两个弯曲,故一般不易导致上行感染,常继发于其他病变,如急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包皮炎、尿道狭窄、尿结石、肾感染等,也可继发于邻近器官感染如阑尾周围脓肿。
2、雌激素缺乏绝经期妇女经常发生尿路感染,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引起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和致病菌的繁殖增加是感染的重要因素。
3、致病菌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其他少见的有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儿童,腺病毒感染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但成人患病毒性膀胱炎者少见。
病理改变浅表性膀胱炎多见,以尿道内口和膀胱三角最明显。在急性膀胱炎早期,膀胱粘膜充血、水肿,呈深红色,有白细胞浸润,后期,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表面呈颗粒状,局部有浅表溃疡或脓苔覆盖,内含渗出物,通常不累及肌层。炎症有自愈倾向,愈合后不遗留痕迹。若治疗不彻底或有异物、残余尿、上尿路感染等情况,易转为慢性。不遗留痕迹。若治疗不彻底或有异物、残余尿、上尿路感染等情况,易转为慢性。
1、实验室检查:
血像正常,或有白细胞轻度升高。尿液分析常有脓尿或菌尿,有时可发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如没有其它泌尿系疾病,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均正常。
2、X线检查:
如果怀疑有肾脏感染或其他泌尿生殖道异常,这时须作X线检查。对变形杆菌感染的患者,如治疗效果差或根本无疗效者,应作X线检查,确定是否合并有尿路结石。
3、器械检查:
出血明显时,须作膀胱镜检查,但必须在感染急性期后或在感染得到充分治疗后进行。
膀胱痉挛的鉴别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与急性细菌性膀胱炎具有共同的泌尿系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并且实验室检查都可见尿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且尿细菌检查均为阳性。因此,作好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对治疗尤为重要。
首先,急性肾盂肾炎以女性多见,一般有尿路结石梗阻病史或呈现膀胱--输尿管反流时好发;而急性膀胱炎男女均可发病,诱因多与妇科炎症关系密切,而男性则常在前列腺炎基础上以饮酒或性交为主要诱因。
其次,急性肾盂肾炎发病率相对低于急性膀胱炎,但急性肾盂肾炎往往有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以体温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为显著特征,并常伴发热、畏寒、筋骨酸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而急性膀胱炎除有严重的尿路刺激征 (即尿频、尿急等 )和排尿时有尿道烧灼感外,并无明显全身症状,貌似"健康"者,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其血常规无明显异常。
第三,急性肾盂肾炎体检时可有肋脊角或腰部压痛及叩击痛,多为一侧性 ;而急性膀胱炎多有膀胱区压痛,少数有附睾部位压痛,提示感染来源于附睾和前列腺。
第四,急性肾盂肾炎需要住院精心治疗,卧床休息1~ 2周,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必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达到有效的组织和血清浓度,即早期、联合、有效和全程使用抗菌药物,以防因治疗不当而转为慢性肾盂肾炎;而急性膀胱炎大多数无需住院及卧床休息,注意多饮水促进排尿排菌,适当输液及短期给予抗菌药物 (即3天疗法 ),大多数患者病情可很快缓解,部分患者需给予2周疗法。
1、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大量饮水,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减少对尿路的刺激。可用颠茄、阿托品、地西泮、膀胱区热敷、热水坐浴等解除膀胱痉挛。
2、抗菌药物短期抗生素疗法(1~3天,甚至单剂量)对男性患者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但这种疗法对女性急性无并发症的膀胱炎有效。抗生素的选择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由于发生在医院外的大部分无并发症的感染是由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的大肠埃希氏杆菌菌株引起,磺胺、SMZCo、呋喃坦啶、氨苄青霉素通常有效。当疗效不满意的,须进行全泌尿系检查。
预后急性膀胱炎经及时和适当抗生素治疗后可迅速痊愈。严重的膀胱损害不常见。
预防对急性膀胱炎反复发作的患者,须仔细检查各种可能增强易感染的致病因素,并及时矫正,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致病因素,则必须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