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排尿不顺畅
1、水肿性疾病 :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分两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以及内分泌失调等)
2、原发性高血压。
3、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
4、肾石症:主要用于预防含钙盐成分行成的结石。
通过尿液检查和血液检测:其中尿液检查主要查酸碱度,尿比重,尿胆原,隐血,白细胞,尿蛋白,尿糖,胆红素,酮体,尿红细胞,尿液颜色其中尿红细胞,隐血,白细胞意义较大。
血液检测主要查血常规,血沉,血浆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
另外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脏b超等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确诊该病。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大量发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例如,正常人一次饮用100ml清水后,约过半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如果饮用的是等渗盐水(0.9NaCI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是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稀释能力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引起利尿,由于排出了过剩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复。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适量控制自己的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