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腹部有局部或广泛触痛、反跳痛常见病

腹部有局部或广泛触痛、反跳痛是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n-obliterative vascular ischemia of mesentery)是一种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所引起的急性肠缺血,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20~30%,病死率超过70%。其常见病因为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是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中心环节,已发现它与持续的心输出量减少和低氧状态有关,常见于脓毒症、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失血等,是以上疾病的一种终末期表现。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是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中心环节,已发现它与持续的心输出量减少和低氧状态有关,常见于脓毒症、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失血等,是以上疾病的一种终末期表现。

(二)发病机制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病变基础为内脏血管的代偿性持久收缩,通过小动脉的血流减慢、红细胞凝聚和血液淤滞,结果发生肠缺氧和梗死。休克病人使用缩血管药物可延长血管收缩状态而加速肠坏疽的发生。另外,大多数非阻塞性肠系膜梗死病人接受过洋地黄化。动物实验发现当直血管血压降至5.6kPa(42mmHg)以下,肠壁血流量低于10ml/100g,并持续8h,将发生不可逆性肠梗死。由于肠系膜血管痉挛是以微血管为主,故肠缺血呈片状,局限于黏膜。病理特点为黏膜广泛缺血性坏死伴有溃疡形成,黏膜下层血管扩张有大量的红细胞沉积,浆膜面呈点状坏死,晚期可发生穿孔。

检查

一、病史

有下列病史者为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高危人群:

①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充血性心衰、心律不齐。

②烧伤伴有血容量减少。

③脓肿、胰腺炎。

④失血性休克。

⑤正在使用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药和洋地黄类具有收缩内脏血管功能的药物等。

二、临床表现

突然发作的剧烈腹部绞痛,伴水泻或血便,发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局部或广泛性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1、早期表现: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在数天内缓慢发生,期间可有乏力腹部不适的前驱症状。

(1)腹痛: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腹痛,较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血栓形成轻,疼痛的程度、性质和定位各不相同,20%~25%患者无腹痛。

(2)腹胀和胃肠出血:不明显原因的腹胀和胃肠出血,可能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及肠坏死的早期表现。

2、肠坏死表现:肠梗死开始时有突发的严重腹痛和呕吐,接着有急骤血压下降和脉速。常见发热,水泻或肉眼血便,肠鸣音减弱,以后则消失。腹部有局部或广泛触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提示全层肠壁坏死,预后不良。

有内脏循环下降的疾病,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腹部症状与体征,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

三、辅助检查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有多数分支的起始部狭窄、肠管形态改变呈不规则痉挛状,肠壁内血管充盈不佳等。

诊断

疾病鉴别

1、广泛性与不定位性腹痛 :腹痛,腹部的胀痛、绞痛、钻顶样疼痛、隐痛及烧灼痛等均属腹痛范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照起病的急缓程度又可以分为急性腹痛慢性腹痛。慢性广泛性与不定位性腹痛: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肠粘连、肠蛔虫症及神经官能症等。

2、逐渐加重的右侧腹痛,伴厌食恶心逐渐加重的右侧腹痛,伴厌食恶心特发性大网膜节段性梗死的临床表现之一。

3、慢性腹痛:慢性腹痛是一种起病比较缓慢的、病程比较长的、或者继发于急性腹痛之后的腹痛,它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4、阵发性腹痛:腹部感觉阵痛,并伴有腹泻等情形,症状又不象是痢疾。此类腹痛腹泻症状,又可称为夏季阵发性腹痛。亦常见于肠痉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

疾病诊断

1、病史

有下列病史者为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高危人群: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充血性心衰、心律不齐。

烧伤伴有血容量减少。

脓肿、胰腺炎。

失血性休克

⑤正在使用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药和洋地黄类具有收缩内脏血管功能的药物等。

2、临床表现

突然发作的剧烈腹部绞痛,伴水泻或血便,发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局部或广泛性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3、辅助检查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有多数分支的起始部狭窄、肠管形态改变呈不规则痉挛状,肠壁内血管充盈不佳等。

预防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血压下降 腹部不适 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