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细菌性结肠炎常见病

细菌性肠炎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致病菌借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使细菌能在肠壁生长繁殖,成为致病的先决条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内科 消化内科
  • 需做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  粪便显微镜检查  血液电解质检查  便常规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 3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1周
  • 治愈率:
    95%以上
  • 患病比例:
    0.05%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细菌性肠炎的症状:

发热、腹泻、粪便有粘液或脓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里急后重感,即使后仍有余便未尽的感觉。

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

病原体主要感染小肠,因此基本临床表现是腹泻次数较多,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一般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常伴有呕吐,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此类肠炎的基本临床表现是:全身毒血症明显,有高热,重症病人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粘液脓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细菌性肠炎的病因:

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

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和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在该酶的催化下,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转化成环磷酸腺苷(cAMP)。当细胞内cAMP的水平升高时,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使小肠粘膜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潴留在肠腔内引起水泻,称为“分泌性腹泻”。此类病人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分泌亢进外,肠道的病理改变往往没有或者很轻。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引起明显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肠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肠为主,有的侵犯结肠为主,有的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症。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细菌性肠炎的诊断:

一般应根据流行学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加以判断。进一步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肠炎可作呕吐物及大便培养,获得病原菌即可确诊。有些病原菌如沙门氏菌感染可作血培养。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细菌性结肠炎西医治疗

1、可用抗生素,阿莫西林,青霉素等。在用药前要到医院做大便常规化验,细菌培养,以便根据生长细菌的种类选用恰当的抗生素。

2、轻度脱水而且呕吐不重者,可口服补液,WHO推荐的口服液配方为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脱水或呕吐较重者,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等渗碳酸氢钠和氯化钾溶液以及葡萄糖。

3、恢复期口服肠粘膜保护剂与微生态调节剂,可加速控制腹泻。

细菌性结肠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2、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3、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4、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5、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细菌性肠炎需做检查:

1、电解质检查;

2、大便镜检;

3、呕吐物检查;

4、乙状结肠镜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脱水和酸中毒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严重时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出现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展开全部